
后危機時代是一個大變革、大調整、大洗牌的時期,世界經濟、金融格局必將發生深刻變化。危機之后,全球銀行體系和貨幣體系將會繼續發生變革與調整,銀行業經營制度與環境也會發生很大變化,給銀行業帶來了嚴峻挑戰。
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總量將達到93億,其中三分之二居住在亞洲。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比例將由現在的50%多增加到70%。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將成為亞洲內需旺盛與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同時給城市的承載能力與發展模式帶來巨大挑戰,但不管怎樣,預計亞洲未來10年-20年經濟發展速度仍將顯著高于西方國家。
危機之后,亞洲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明顯提高,中國、日本、印度作為全球三大經濟體都在亞洲,使亞洲在世界經濟所占份額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二戰以后,亞洲先后經歷了日本崛起、“四小龍”騰飛和中印快速發展三輪大潮,經濟實力和活力進一步增強,全球影響力明顯上升。此次金融危機更加快了世界經濟重心東移的步伐。
2009年全球投資的40%發生在亞洲,相當于美國和歐洲的總和。在世界零售銷售市場,亞洲占三分之一,成為許多產品的最大市場,汽車銷售占35%,手機銷售占43%,能源消費占35%。亞洲股市占全球股市市值34%,超過美國的33%和歐洲的27%。以實際匯率計算,2009年東亞經濟總量在全球占比達25%,超過了美國。
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必然推動金融格局的變革。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基本上是美國和日本銀行業力量角逐的時期,1970年全球前10大銀行中,美國占7席,沒有一家日本銀行,后來到90年代初,日本占據7席。2000年以來到這次危機大爆發前,歐洲銀行地位上升,新興市場銀行業高速發展。
這次危機后,全球銀行體系和貨幣體系將會繼續發生變革與調整,美元的霸主地位下降,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將加速,中國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銀行存款總額也將在未來幾年超過美國,有望躍升為全球第一大銀行業市場,成為國際銀行業競爭的主戰場之一。
雖然發生了全球金融危機,但銀行的基本屬性和基本功能沒有變化,銀行業籌集資金、配置資金、支持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的沒有變,為客戶提供賬戶、產品和服務的作用沒有變,在經濟調控中的重要地位也沒有變。
后危機時代銀行業經營制度與環境會發生很大變化,給銀行業帶來了嚴峻挑戰與不確定性,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銀行在經濟低增長環境中如何持續盈利?在經濟再平衡與轉型中如何加快發展?在嚴格監管條件下如何經營管理?
應對這些挑戰,不同的銀行可能會有不同的策略與偏好,但不管怎樣變化,最關鍵、最根本的還是要加強銀行核心能力建設。
6月,英國雜志《銀行家》評全球“最賺錢銀行”,前5位中,中國國有銀行占據了前三席??墒窃撾s志還有“最強銀行1000家”名單,前5席中并沒有上述“最賺錢銀行”的蹤影。最能賺不一定最強,國有銀行癡肥卻不強壯。
事實上,中資銀行在核心競爭力上和國外銀行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在戰略規劃方面,國外商業銀行尤其是跨國銀行十分注意保持發展戰略的相對穩定和發展目標的一致性,其發展戰略主要有低成本戰略、差異化戰略、突出重點戰略、跨國經營戰略、盈利最大化戰略、資源配置優化戰略。相比之下,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戰略是以粗放經營為基礎的擴張性戰略,很多商業銀行沒有把市場定位提升到戰略的高度來對待。
在創新能力上,國外商業銀行的管理思維經歷了傳統資產管理、負債管理、資產——負債管理、工程化管理(金融工程)等幾個階段。一方面創設和從事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如金融期貨、期權、遠期利率協議等;另一方面則是將銀行的表內業務表外化,即變銀行的實際資產和負債為或有資產或有負債。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相當滯后。已有的創新產品大多是對國外商業銀行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金融產品的模仿,自主創新少。很多發達國家業已成熟的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業務品種,如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