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毛豆”一直強調自己是個農民,也許就是憑著這種80后務農的意外方案,“丁毛豆”贏得了創業資金的青睞。
和大多數的80后有所不同,中專畢業后的丁瑞永在大超市與物流公司打拼了六七年之后,又回到了家里的土地上。把父輩種植了多年的幾十畝毛豆變成了現在的幾百畝。而他自己也從一個物流公司的職員一躍而成了年輕的“丁毛豆”。在他看來,他只是選擇了一條自己熟悉的農業創業之路。
創業·契機
丁瑞永中專畢業后在一家超市工作,下單、裝貨、配送、結算……三年干下來,丁瑞永積累了豐富的物流管理經驗。隨即被一家物流公司相中,跳槽當上了部門經理。
就在這個時期,有一件小事,導致他一氣之下辭職。由于辭職比較突然,當時也沒有馬上去找新的工作,而是在家待了一段時間。
丁瑞永回家時,正值農忙,他便幫父母和商販打起了交道,也去了新發地批發市場。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家的田里種的毛豆,竟是“打著燈籠都沒地兒找”的好品種,一到夏天,北京毛豆市場無比巨大。正琢磨創業的丁瑞永一番權衡后,決定初次創業就拿毛豆“練手”了。
丁瑞永家是通州農村的,地比較多,父母又年紀大了,他上班那會兒也天天回家,節假日都會幫著下地干活,所以他對農業本身就不陌生。
有了想法之后,丁瑞永頂著酷暑,開始了前期市場調研,他走訪大型農貿市場,挨個攤位了解市面上毛豆的品質、價格。
創業·資金
就在丁瑞永打算壯大家里的毛豆種植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又幫了他一把。有一天他看電視,中央二套有一期節目,春暖2007預告有一個公益組織,叫YBC。這個組織是專門支持18到35周歲的人創業。當時丁瑞永的資金并不是大問題,主要是希望與人交流一下,畢竟第一次自己干一番事業心里沒底。
他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遞交了計劃書,因為YBC有很嚴格的審核程序,包括面試、實地考察。那里的專家都是工商界的,而他是經營農業的,他最擔心的是人家是否能聽懂。沒想到,他的計劃書一次性就通過了,還被分配了一個挺懂農業的導師,是北京大發正大有限公司的副總裁。他認為之所以能一下就申請成功,是因為選擇農業創業的年輕人很少。
他的導師作為一個成熟的創業成功人士,給了他很大的啟迪。之前他認為自己父母種的毛豆品種已經很好了,而和導師交流的過程中,他意識到品種的重要性,要做就得做最好的。本來原本家里幾十畝地,對家庭經營來說面積已經不小了,可導師提醒他,毛豆是集中供應的產品,幾十畝地只是家庭經營的小規模,而北京市場巨大,規模也是首要考慮的問題。正因為有了導師的建議,丁瑞永才逐步明確了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創業·準備
通過YBC的審核就已經是2月份了,當時剛承包好了地,種子還沒有呢,而4月底5月初就要播種,等于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當時他們在北京買種子,人家告訴他沒有這么大量,無奈之下丁瑞永只能親自去了一趟東北的毛豆基地,買良種,順便也看看人家的毛豆基地是什么樣子。
到了東北,他們經理告訴丁瑞永已經沒有可賣的種子了。因為他們剩的就是原種,等于就是第二年他們準備繁育的種子,但是經過丁瑞永苦口婆心地把自己的一些決心、各方面的情況跟對方溝通、交流后,最后買到了他們的種子。
丁瑞永有一個很強的信念,就是品質決定一切。農產品批發不像零售那樣需要四處吆喝,你的東西好不好,拉著去新發地批發市場往那一放,自然就能比較出來。東西好自然就價格高,東西好人家就沒法和你競爭,這是市場的自然規律。品質好了,名聲自然就出去了,大家自然就會來買你的東西,就像老百姓去買菜,很多攤位的菜都擺在那兒,新鮮不新鮮,飽滿不飽滿,都是一眼能看出的,誰都奔著那個好的菜去買,哪怕貴個幾毛錢。
創業·問題
當然丁瑞永也面臨著很多問題,毛豆集中上市期都在七八月,最多的一天,他能賣出5噸毛豆,所以在這個時期里,需要短時間集中大量的人采摘。他會去各個村的村委會。每個村都有個大喇叭,用那廣播一下,比如說明天哪里需要摘毛豆、早晨幾點開始、摘一斤多少錢。
第二天丁瑞永提前到地里,一般能來上百人。他現場再闡述一下要求,比如不能把葉兒摘在里面,不太鼓的不要往里揪了等。來摘毛豆的人都很熟練,兩毛五角錢摘一斤,大半天工夫,一個人能掙到70元錢。但是現在農村的勞動力并不是特別多,如果規模再擴大,很可能雇不到那么多人,或者成本太高。現在丁瑞永一直在琢磨,是不是在種植上進行控制,讓毛豆分批熟,每批間隔十天左右,這樣就能緩解一下勞動力和成本的問題。
而且毛豆一年的銷售期就三個月左右,忙的時候也就4月到9月,其他時間其實浪費了很多資源。所以他也在琢磨怎么樣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人力,創造更多的效益。
創業·困惑
現在丁瑞永在新發地的毛豆批發可是小有名氣,加上他年輕,一些朋友親切地叫他“丁毛豆”。
就在賣毛豆一片紅火之時,丁瑞永沒有停止思考。他想到的是,如果只是種毛豆賣毛豆,那么只是簡單的初級生產。不光是毛豆,還有其他的農產品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能把農業做成一個產業,種植、精加工、批發、出口等,做成一條龍產業,那才能把農業做大。可目前來看,靠他自己的力量還很薄弱。
種毛豆做到他這樣的規模,那只能是通過擴大種植規模來提高收益,多種多賣多得,總是一種很初級的經營模式。要想能有更大的發展,應該想更多的渠道。例如延長銷售期,改良毛豆品種,或者種植環境,讓秋天冬天也能收獲,或者把夏天收獲的毛豆進行食品加工生產,做成熟食銷售。
丁瑞永還打聽到有的企業能把毛豆冰凍起來反季銷售,也有人建議他種植有機農作物等。雖然各種想法很多,但是丁瑞永很困惑,感覺靠自己獨自去做心里沒底,畢竟他一直從事的是純粹的種植銷售,沒有進一步加工的經驗,所以特別希望一些大企業或者政府能給他提供一些扶持。
丁瑞永一直在了解蔬菜深加工方面的信息,他知道山東那邊蔬菜基地做得很好,精加工賣出國門,但是不是靠個人,是需要有扶持的。
創業·心得
丁瑞永是個很務實的人,也是個做事很認真的人。辭職后,他身邊的同學朋友最初都不理解,他為什么要回到地里去搗騰那些毛豆。村里像他這樣的年輕人,出去讀書后都想著在城里找個單位上班,沒有人愿意和他一樣回到地里發展。
其實說心里話,丁瑞永最初也不想回到農村,也想著脫離農村,離農村越遠越好,因為小的時候在農村干活,干傷了。干農活很累,不管刮風下雨,你只要有活必須要去的,依靠的是自然,你自己有事也沒法向老天爺請假。
在他看來,他并不是多么熱愛農業,他只是選擇了一個自己熟悉的行業作為事業去發展。其實和別人開公司、辦網站、開店性質是一樣的,只是行業不同,那是因為大家熟悉的東西不同。
對于年輕人來說,無論你想做什么,首先都得讓自己熟悉,有備而來才能打勝仗。
一旦想好了,就放手大膽地去做,只要用心努力,就不怕失敗。
(責任編輯 林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