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保健意識的提高,人們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食療養生已成為一種新時尚。食療養生因其低碳、環保、綠色、安全的特色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但由于食療沒有嚴格的配方、用量標準和確切的禁忌,在食療養生中容易陷入一些誤區,甚至走歪路。
這段時間綠豆價格爆漲,從4元錢/斤漲到10元/斤,而且還經常缺斷貨。從網絡、報紙得知,原因之一是某些人因食療大量服食綠豆。這些異常現象,主要是人們缺少食療養生的知識,對一些專家、專著、媒體報道產生誤解,隨意聽信、跟風,推波助瀾,擾亂了人們的正常思維。
別盲從
有不少人認為專家都是對的,一味盲從。食療養生涉及專業知識面廣,包括醫學、藥學、營養學、中醫等方面專業知識。專家從不同角度看問題,難免有片面性。有時專家之間看法不一致,還使人無可適從,正反不知那種是對。專家有些食療養生方法、理念,包括在網絡上發布的食療養生驗方,只是一家之言,不可能對每個人都有效。隨意輕信盲從,有時會吃虧。
別偏信
食療養生不能偏信什么驗方、古方、秘方,每個人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癥才能達到食療的目的。特別是許多驗方、古方,只是在民間長期習用,或只是個別有效病例的資料,沒有經過人群臨床驗證,無現代科學檢測依據。
要辨證施治
中醫的核心思想是整體觀、辨證施治、治未病。食療養生要因人而異,不同的年齡、性別、體質、胖瘦的方法不同,不同的季節調理方法也不一樣。特別是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僅憑個別癥狀是難以判斷的,最好請中醫診斷體質和病癥,對癥食療,才能恰到好處。
要適量、適度
大多數人認為,食療是多吃有營養的東西。由于劑量太高,結果產生了副作用,反而損害身體。《黃帝內經》說過,飲食“勿使過之,傷其正也”。所以,食療也要掌握一個適量、適度,否則適得其反。最好先低劑量、短療程服食,如有效、無副作用,再加量、長期服食。依個人經驗和藥理知識,食療保健養生的用量一般只需治療劑量1/10~1/5,堅持長期常服才會有效。
別盲目
中醫認為“藥食同源”,每種食物都有性味、歸經、功效,適應人群、禁忌。應該按個人體質合理搭配食物,分清宜用什么食物、忌吃什么食物,如果搭配不當,很難達到效果。特別不可盲目進補,否則反而補壞身體,危害個人健康,長期還會造致一些心腦血管病、肥胖、內分泌失調等。
食療≠治療
食療養生是利用食物的營養、保健功效來調節人體各方面的功能,達到預防、輔助治療、保健康復的一種養生方法。有病一般要“以治為主,食療為輔”。特別是急危重病人,應及早到醫院救治,以免影響病情。對一些慢性病的食療,最好還是先咨詢保健、營養、中醫食療醫生。
食療養生最好的保健醫生是自己,每天人生活都要飲食,如果能多學習一些食療養生科普知識,摸索出符合自己保健養生的食療方法、方式,吃久吃多就會成美食家、食療養生家。飲食多樣化,生活才豐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