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機電專業畢業的李映明很順利地應聘到北京一家大型公司工作。雖然他學的是機電專業,但這次應聘,他完全憑借的是自己自學的電腦編程能力。
李映明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國企,效益好,福利好,工作僅半年他的工資就達到了三四千元。但國企優哉游哉的工作狀態,李映明卻對這種生活日益感到厭倦。2002年8月,李映明在網上認識了武漢的三個大學生創業者。他們成立了一個網絡公司,專門給企業做網站。但因缺乏管理經驗和資金,公司已很難維系。由于在網上談得很投機,他們邀請李映明加入公司,“共謀大業”。
那時,李映明自信滿滿,覺得自己有工作經驗,而且懂技術,大學時在學生會也是個管著二十幾個人的小領導,現在去接管一個小小的網絡公司肯定綽綽有余。
2002年9月,李映明欣然南下,首次踏上了武漢的土地,開始構建他的網絡夢想。
首次創業慘淡收場
那個公司很小,李映明去的時候,公司只有3個創業的學生和幾臺舊電腦,賬上的資金幾近枯竭。注資3.5萬元后,李映明拿到了公司40%的股份,成了這個小公司的總經理。
李映明重新布置辦公室,招兵買馬,并著手開拓新業務。一個月后,他坐在新的總經理辦公里,看著員工們忙忙碌碌的樣子,躊躇滿志:我今后要拳打腳踢,四面出擊,辦大事、賺大錢!現在回過頭去一想,李映明覺得那時的自己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其實他自己也才剛剛工作了一年,比起其他的三個創業伙伴高明不到哪里去。那次創業,更像是年輕時的一種沖動,全無計劃可言。
雖然,李映明和他的伙伴們信心十足,但真正的創業并不如李映明想象中那么簡單。如今來看,一個人初次創業時可能犯的錯誤,李映明幾乎全犯了。
首先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現金流的控制。初次創業者的資金一般都很有限,因此一定要控制好資金流向,把有限的錢用在刀刃上。但公司運轉還沒有步入正軌,李映明就投入2萬元用于購置辦公設施。而辦公室里的那些配置,在二手市場里只要幾百元就可以買得到。但當時他們只想著要撐門面、樹形象,卻沒意識到公司的首要問題是生存和發展。
其次,貪大。李映明錯誤地認為,業務員越多,業務量就會越大,公司發展就越快,因此,到2002年底,公司的員工已經達到了12人。但12人的工資開支就是一筆巨大的開銷,若業務量達不到,員工的收入就會降低,其工作積極性就會受挫,業務量更不可能提高——三個月后,公司就進入了惡性循環期。
第三,缺乏市場調查。來漢之前,李映明對武漢的市場了解,完全來自于他的創業伙伴。而當時的武漢,正是各種網絡公司成立的高峰期,市場競爭激烈,網頁制作費用已被壓至谷底。
這種情況下,公司的經營狀況逐步下滑,也就不足為奇了。到2003年3月,李映明發現公司沒錢了!他開始尋找原因,并著手改革。他裁掉一部分員工,同時,挖了幾名成熟的業務員過來,并以會員制加提成的方式,留住老客戶。
當年5月,李映明的改革初見成效,公司首次贏利3000元。
但伙伴們對此并不滿意。他們希望李映明的加入能夠使公司獲得跳躍性的發展,但半年來,公司的經營狀況卻不見起色。伙伴們開始懷疑起李映明的能力。
李映明急著贏利,急著賺錢,急著證明自己。但越急越容易出問題。他開發了不少新項目,但往往淺嘗輒止,稍有不妙,就立即撤項目。公司的經營狀況越來越糟糕。
當年9月,李映明開始嘗試做網絡代銷——和生產廠家簽訂產品推廣合同,在網上幫他們聯系買家,買賣雙方簽訂合同后,李映明抽取一部分傭金。這項服務受到不少生產廠家的歡迎,客戶量穩步上升。
但不久李映明就發現,公司千辛萬苦為客戶找到買家,雙方接觸之后,就把他們晾在了一邊———很多次,雙方明明已簽了訂貨合同,但卻謊稱合作破裂,沒簽合同。而合同沒簽,李映明就拿不到傭金,他們所有的工作就等于白做了!
一個月后,李映明雖然找到了防騙的方法,但因公司已無資金進行再投入,該項目不了了之。
隨即,創業伙伴之間的紛爭也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2003年11月,公司關門。
點評:事實證明,在創業的過程中,空有滿腹的激情和抱負并不足以使創業走向成功,在創業之前,制訂可行的創業計劃非常重要,而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則是制訂可行性計劃的前提。尤其是創業初期,腳踏實地、保持穩定持續地發展是關鍵,切不可頭腦發熱,一味貪大求全。
在騙局中成長
認識到自己創業中存在的問題之后,李映明開始尋找新點子。
不久,李映明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報道:主人翁把家鄉的土特產包裝后打入城市,逐步發家。李映明決定也做這一行。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輾轉來到湖北神農架,于是開始著手調查當地的土特產市場。神農架地區的土特產十分豐富,尤其盛產各種藥材,看準這一商機,2003年年底,李映明在當地成立了一家土特產公司。
李映明買了一輛摩托車,每天騎著摩托車到附近的20多個鄉鎮聯系業務,收藥材,然后轉賣到附近的一個藥材批發市場。藥材的利潤很高,幾筆大買賣倒騰下來,李映明已從中賺了幾萬元。
但李映明對藥材一竅不通,市場上一些假藥材做得真假難辨,所以,每次收藥材李映明都請當地一個懂行的朋友把關。耳濡目染之下,他對一些貴重藥材的特性也漸漸有所了解。
2004年3月的一天,李映明遇到一個老人背著一麻袋野生天麻叫賣。野生天麻是一種很昂貴的藥材。但那天那位懂行的朋友偏偏不在家,驗貨時,李映明按朋友告訴自己的方法,隨機抽了好幾根天麻加以辨別。李映明發現抽驗的幾根野生天麻都是真貨,而且賣天麻的老人也是一副老實巴交的樣子,這樣的大單又很罕見,所以,當即花9萬元買下了這批貨。
兩天后,朋友回來一看,一麻袋貨品中只有幾根天麻是真貨,其他的都是用芋頭捏出來的假貨!也就是說,李映明花9萬元買了一堆芋頭干!
李映明當時都懵了!
點評:選擇自己不熟悉的行業創業,即使有朋友幫襯,也總有馬失前蹄的時候。俗話說,常在河邊走,豈能不濕鞋。尤其是對藥材這種需要極深專業知識的行業,一不小心就會栽跟頭。
從專長中找到出路
接下來的兩個多月,李映明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創業歷程的反思上。李映明每天寫日記,把工作以來的經歷重復一遍,從中分析原因,總結經驗。
“那是我人生的低谷。”李映明說,“假天麻事件”讓他開始對人性、對社會秩序有了新的認識,“我意識到,社會上的確存在許多陷阱,要生存,除了需要勇氣,還需要一雙識別騙術、規避風險的慧眼。”
兩個多月后,李映明把自己的受騙經歷和從朋友那里聽來的受騙案例進行總結,寫了一部20多萬字的書,詳細介紹商海中各種騙術的特點,以及防騙方法。
與此同時,李映明也意識到,其實,自己的兩次創業都是錯的———他的特長是網絡技術開發,而不管是做藥材,還是做網絡代銷,都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而自己的受騙經歷和失敗經歷,許多初次創業者肯定也會遇到。如果有人對他們加以點撥和提醒,他們就能避免走許多彎路,免受許多損失。
李映明決定把自己的創業經驗和在網絡方面的特長結合起來,成立一個專門為創業者服務的網站。
2004年5月,李映明關掉土特產公司,返回武漢。
6月初,李映明的創業理財網正式開通。由于他對網絡技術非常熟悉,對自己的創業歷程也有了很詳細地回顧,因此網站的成立非常順利。
李映明的創業理念就是為小本創業者服務,因此,在設計網絡各個板塊時,李映明盡量把內容做得詳盡,其中不僅有創業、招商信息,以及一些創業理財故事,而且也為初次創業者推出一些具體的服務,如代寫商業計劃書等。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網站的點擊率迅速上升,廣告量也日漸增大。到05年11月,網站開始贏利。如今,李映明已經在武漢、沈陽、廣州、深圳等地設了分站,以滿足不同地區創業者的需求。
創業、賺錢,是個永恒的話題。這一次,李映明相信,只要堅持下去,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自己的事業潛力無限。
點評:靠自己失敗的經歷創業,大膽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受騙經歷———李映明自揭傷疤的勇氣讓人不得不佩服,同樣的,他對商機的把握能力,從中也可見一斑。
創業是一個艱辛的歷程,稍有不慎,就可能全盤皆輸。李映明說,他不吝于自揭瘡疤示人,是希望為更多創業者敲響警鐘的同時,也從中成就他自己的事業和價值。
商海沉浮,危機重重里,每天都有初次下水的小“菜鳥”掙扎其中。而嗆過水之后,有的人會稍微停頓,總結經驗后再次下水;有的人則淺嘗輒止,轉做他行;還有的人會不撞南墻不死心地盲目“沖鋒”。
這幾種方式孰對孰錯,很難進行絕對的評判。但對于創業者來說,正視自己的失敗,就向成功更近了一步。
(責任編輯 林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