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壺春瓶始燒于兩晉南北朝時期,定型于宋代,是一種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的酒具。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元明建水窯也大量燒制玉壺春瓶,并用于隨葬,在建水古窯遺址、個舊王林寨小滿坡明代墓地、紅河牛皮寨明代墓也有出土。其特征為青釉青花,這是建水窯青花與內地青花最大的不同點。其胎體較厚,造型古樸莊重,器型大,裝飾形式活潑,畫筆流暢,具有粗獷潤澤的美感。廣泛采用纏枝花、牡丹、蓮花、魚藻、獅子、菊及雜寶等傳統紋飾為題材,配以寫意花鳥、山水以及動物題材,構成了一幅幅祥瑞圖案,匠心獨運,別具一格。既繼承了中原傳統文化的精髓,又有自己的創新和發展,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時代特征。
一、建水青花玉壺春瓶的考古發現及特點
從考古發掘情況來看,建水窯玉壺春瓶主要出土于明代土坑墓中,一般與爐、碗、盤組合,如在個舊王林寨墓共發現33件,紅河牛皮寨明代土坑墓中也發現有10余件,而瀘西和尚塔、蒙自瓦渣地、建水蘇家坡等火葬群,均不見或者很少見,民間也有相當數量的青花玉壺春瓶傳世。玉壺春瓶大部分為日常生活用品,其口外撇,裝入酒后重心下移至腹下,細頸便于把握,應是斟酒的瓶具。據稱王林寨明代土坑墓葬主人“是入滇屯墾的漢族及其后裔”,用瓶類與爐、碗、盤組合隨葬,當與漢族移民的喪葬習俗有更多的關系。
二、建水青花玉壺春瓶造型及工藝
建水窯玉壺春瓶為典型的青釉青花,基本造型是撇口、細頸、削肩、碩腹、圈足,由變化的弧線構成柔和勻稱的瓶體,亭亭玉立,極為典雅。器型大小不一,通高在36~9厘米之間,可分為卷沿、侈口、盤口、蒜頭、雙耳等形制。
1.卷沿玉壺春瓶
青花卷沿玉壺春瓶,主要出土于個舊王林寨小滿坡明代墓地和紅河縣牛皮寨明代土坑墓地,其基本特征為卷沿,細長頸,斜弧肩,圓鼓腹,脛部緩收,腹部圓潤,呈橢圓形,碩大豐滿,最大徑在腹中部,假圈足微外撇。如紅河縣牛皮寨出土的青花水波紋玉壺春瓶(圖1),卷沿,細長頸,斜弧肩,圓鼓腹,脛部緩收,腹部圓潤,呈橢圓形,碩大豐滿,最大徑在腹中部,假圈足微外撇。整體呈瘦高型。通高26.5厘米,口徑5.65厘米,腹徑13厘米,底徑7厘米。頸、肩腹部各飾一道弦紋,腹部飾水波紋,胎體灰褐色,釉呈青中泛黃,不太透明,施釉不及底,青花呈色灰暗。
2.侈口玉壺春瓶
基本器型為喇叭形口,細長頸,削肩,鼓腹(或球形腹),圈足,溜肩,腹最大徑靠下,近似景德鎮元代晚期風格。如青花花卉紋玉壺春瓶(圖2),通高25厘米,口徑6.9厘米,腹徑13.4厘米,底徑4厘米。口沿飾一圈花草紋,頸部飾蕉葉紋,肩部繪開光折枝牡丹紋圖案,腹部繪纏枝牡丹紋,肩腹部間飾一圈花草紋,脛部飾仰蓮瓣紋,腹、脛之間以弦紋分隔。器形規整,釉色青潤透亮,青花呈色藍黑,繪畫精細,裝飾紋樣分五層,有元代青花遺風。現收藏于紅河州博物館。青花折枝花卉玉壺春瓶(圖3),侈口,短粗頸,鼓腹,圈足,器形敦厚。通高21.9厘米,口徑5.7厘米,腹徑13.2厘米,底徑6厘米。外壁施青灰色釉,施釉不及底,口沿周圍涂青料。頸部飾粗線條紋,肩部飾分組折枝花果,腹部為折枝花卉,現收藏于紅河州博物館。青花云紋玉壺春瓶(圖4),個舊王林寨小滿坡明代土坑墓出土,喇叭口,細長頸,弧肩,球形腹,矮圈足。器形高大,通高35.6厘米,口徑9.4厘米,腹徑10.2厘米。頸部飾蕉葉紋,肩部飾花果紋,腹部繪云氣紋,脛部為蓮瓣紋。現收藏于個舊錫都博物館。
3.盤口玉壺春瓶
基本器型為盤口,短頸,碩腹,圈足。如青花盤口菊紋玉壺春瓶(圖5),通高23.5厘米,口徑5.6厘米,腹徑14.8厘米,底徑7.2厘米。口沿涂青料一周,頸部飾三道粗弦紋,肩部飾蕉葉紋,腹部繪菊瓣紋,肩腹、腹脛之間以弦紋分隔。器型敦實矮胖,釉色青黃透明,青花呈色藍黑,繪畫粗率隨意。現收藏于紅河州博物館。
元、明建水窯玉壺春瓶采用傳統的手工拉坯工藝成型,先由手工拉制成二至三段坯體,再粘接而成整器,然后精心修坯,修飾接痕。因此,大部胎體無明顯接痕。內壁均不光滑,可見旋坯紋,觸摸外壁少數有凸凹不平之感。底部多為矮圈足,有明顯的旋紋和雞心凸起。大部份胎體厚重、規整。胎壁厚在0.5~1厘米之間,足壁厚在0.5~1.5厘米之間。
玉壺春瓶一般多采用蘸釉法施釉,然后以淋釉的辦法補釉,采用此法上釉,往往施不到底足,底足部露胎,瓶內壁多無釉,有淋釉、積釉現象。有時留有手沾上的釉斑或指紋印。青花料采用本地出產的碗花石提煉的氧化鈷為著色劑,色澤深黑,濃重悅目,并有暈散現象。因有細開片,且深埋于潮濕紅泥土中,致使塵土微粒滲入而往往出現有土紅色土沁。
建水窯陶瓷多采用“龍窯”燒制,采用支釘疊燒、匣缽裝燒等形式。大多數產品是采用匣缽疊燒法,即用支釘把坯體逐次隔開,入窯培燒,以免胎釉粘連,因而瓶身往往留有支釘疤痕。如個舊王林寨出土的青花玉壺春瓶腹部就有三個支釘痕,說明建水窯玉壺春瓶多為支釘疊燒方法燒造而成。
三、建水青花玉壺春瓶裝飾題材
建水青花玉壺春瓶主要以折枝牡丹、開光折枝花果紋、魚藻紋、獅子戲繡球、水波紋、纏枝牡丹紋、纏枝菊紋為主題圖案,并配以蕉葉紋、花草紋、仰蓮瓣紋、弦紋、卷云紋等紋飾,裝飾華麗繁縟,美觀秀麗。一般口沿內飾青花如意紋,外壁頸部繪蕉葉紋,肩部飾蓮瓣或開光折枝花、水紋或卷草紋,腹部繪一束蓮、纏枝牡丹、折枝牡丹、折枝蓮花或獅子戲繡球、魚藻紋、鴛鴦戲蓮、云紋等,脛部以雙勾蓮瓣紋或云紋為飾。盡管紋飾稍顯單調,缺少變化,但用筆灑脫淋漓,豪放自如,充滿了民間生動的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裝飾題材
1.魚藻紋
魚藻紋為建水青花魚紋裝飾的代表性圖案,多繪于青花玉壺春瓶的肩部和腹部位置,以魚與水藻紋結合構成主體紋飾。青花魚紋玉壺春瓶出土及傳世品較多,僅個舊王林寨小滿坡明代墓就出土了9個。玉壺春瓶上的魚藻紋多為二方連續展開圖樣,一般由兩條或三條魚首尾相接,比盤心的魚更肥碩,也更為寫實,畫工更加精細,有的腹部露白或描成網格狀,也有繪成平行斜線,絢麗多姿,襯托出魚兒的神采。如青花魚藻紋玉壺春瓶(圖6),高26.3厘米,口徑8.3厘米,底徑8.4厘米。口沿內側飾青花花草紋一周,頸部飾蕉葉紋、開光折枝花果紋,肩腹間以人字紋一周相隔,腹部飾魚藻紋,下腹飾變體仰蓮瓣紋。胎色灰白,釉色青中泛黃,為明代中期建水窯產品。活靈活現的魚還常常與蓮花、柳條、水藻等結合在一起,圖案生動活潑,增添了祥瑞的氣氛。如青花魚藻紋玉壺春瓶(圖7),明初器。高26.9厘米,口徑7厘米,腹徑14.7厘米,底徑7.8厘米。通體裝飾由六組青花紋樣構成,口沿內側飾青花水波紋,頸部蕉葉紋、開光折枝花果紋,肩腹間以人字紋一周相隔,腹部飾魚藻紋,下腹飾變體仰蓮瓣紋。裝飾繁縟,有元代遺風。現收藏于紅河州博物館。魚藻紋裝飾,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富足生活的向往,是人們追求幸福美好、求吉納福的傳統心理的反映,體現了建水青花裝飾“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風格。
2.獅子戲繡球
在傳統文化中獅子被視為祥瑞之獸,建水青花獅紋常常與繡球、祥云、綬帶等搭配組合成“獅子戲繡球”圖案,常用于玉壺春瓶腹部做主紋飾。其構圖特點是:一般由2至4只獅子呈二方連續展開,獅子采用寫意的筆法,頭大而圓,回首曲體,揚蹄飛奔,毛發后飄,尾巴上翹,四足揚起,足上騰起云煙,追逐繡球,繡球為螺旋紋圓球,上縛美麗的飄帶,飄揚纏繞得很遠,吸取了民間舞獅的造型,圖案生動形象,夸張精妙,極富動態,洋溢著神秘飄逸的民間生活氣息。如個舊王林寨小滿坡明代墓葬出土的青花獅子戲繡球紋玉壺春瓶(圖8),通高35.6厘米,口徑9.4厘米,底徑10.2厘米。口沿內側飾青花水波紋,頸部蕉葉紋,肩部飾開光折枝花果紋,肩、腹部之間以一周如意卷云紋相隔,上腹部飾獅子戲繡球紋圖案,下腹部飾一周卷云紋。
3.鴛鴦和蓮紋
相傳,鴛鴦白天雌雄成對游弋,夜晚則掩翼合頸而眠,因而古人視鴛鴦為愛情象征。建水青花裝飾中的鴛鴦皆成雙成對出現,而且多與蓮池相配合,構成鴛鴦戲蓮紋、鴛鴦臥蓮紋、蓮池鴛鴦紋等,寓意夫妻恩愛,白頭偕老。如青花鴛鴦戲蓮紋玉壺春瓶(圖9),通高30厘米,口徑6厘米,底徑9厘米。內施白釉,外壁滿繪青花紋飾,頸上半部繪蕉葉紋,下半部繪纏枝牡丹紋,腹部主題圖案為鴛鴦戲蓮,近足處是仰蓮紋裝飾。
4.牡丹紋
牡丹為花中之王,有“國色天香”之譽,是雍容華貴的象征。建水窯最典型的牡丹紋樣有纏枝牡丹、折枝牡丹、牡丹花朵等。纏枝牡丹又名“萬壽藤”,寓意吉慶。因結構連綿不斷,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主要用于玉壺春瓶腹部的裝飾。其枝莖連續,起伏纏繞成一圈,大花大葉,葉子采用一筆點劃,實筆涂繪,呈葫蘆形或爪形,花朵則先勾畫成花瓣輪廓,再內涂繪花瓣,多留有白邊。花瓣描繪細致,中心為圓花蕊,四邊各有團狀花瓣,呈現鮮艷華麗盛開的情形。除了采用單一的牡丹組成多種紋樣形式以外,還往往將牡丹與動物或其他花卉結合起來,組成更加生動多彩的紋樣圖案。如青花玉壺春瓶(圖10),通高19.7厘米,口徑6.3厘米,腹徑10.6厘米,底徑5.6厘米。口沿飾一圈弦紋帶花朵紋,頸部飾蕉葉紋,肩部繪開光內套如意云頭紋,腹部繪纏枝牡丹紋,脛部飾變體仰蓮瓣紋。釉色青灰透明,遍體布滿細開片,青花呈色藍黑,土沁嚴重。現收藏于紅河州博物館。青花盤口牡丹紋玉壺春瓶(圖11),盤口,短頸,碩腹,圈足。高22.6厘米,口徑6.4厘米,腹徑3.5厘米,底徑6.4厘米,通體分兩層裝飾折枝牡丹紋,并用弦紋相隔。外壁施半釉,釉色青灰,青花呈藍黑色。現收藏于紅河州博物館。
5.蓮瓣紋
蓮瓣紋是建水窯青花玉壺春瓶裝飾上運用最普遍的輔助紋飾,多見于肩部、脛部等位置。一般由外粗內細的雙框組成,內外框的繪畫手法基本與元青花相同,但蓮瓣大,繪畫較簡潔、草率。不獨立成瓣,即蓮瓣相連,外框互相借用邊廓線,蓮肩或方或圓。內框細線勾成,蓮瓣內紋飾與內框線條連筆,套如意云頭紋和水渦紋,從上往下排列,框內留白較大。與元青花八大碼獨立成瓣、不借用邊線有所不同,如圖8、9、10等。
6.云紋
如意云紋也稱“垂云紋”。受景德鎮元青花的影響,建水青花大量運用其裝飾玉壺春瓶,如意形云紋常用在玉壺春瓶的下腹裝飾,有時作為開光裝飾的輪廓紋出現,多呈如意形。如個舊王林寨小滿坡明代墓葬出土的青花云紋玉壺春瓶(圖12),通高27.8厘米,口徑7.7厘米,腹徑15厘米,底徑8.7厘米。頸上部飾蕉葉紋,中部繪云雷紋一周,下部至肩部飾倒置蕉葉紋,肩部依次飾火珠紋、云紋、云雷紋,腹部繪以云紋、花卉、日月等構成的風景圖案為主題紋飾,脛部飾仰蓮瓣紋,紋飾繁縟華麗。也有畫抽象的卷云紋為主紋飾,運用于玉壺春瓶的主要位置。如青花卷云紋玉壺春瓶(圖13),高18.5厘米,口徑7.6厘米,腹徑12.7厘米,底徑6.7厘米。整體裝飾由4組青花紋飾組成,頸部繪四道青花弦紋,肩部為蕉葉紋,腹部繪圈云紋為主紋飾,類似紋飾也見于青花碗裝飾。現收藏于紅河州博物館。青花玉壺春瓶(圖14),高16.4厘米,口徑6厘米,腹徑9.9厘米,底徑4.8厘米,肩部飾大寫意牡丹紋,下腹為云氣紋,畫工單調,隨意草率。現收藏于紅河州博物館。也有由3個至6個云頭相接組成“開光”,用于玉壺春瓶腹裝飾。如青花開光玉壺春瓶,其肩部由三組如意云頭組成(圖15)。
7.蕉葉紋
蕉葉紋主要裝飾于建水窯青花玉壺春瓶頸部或肩部,瓶頸蕉葉紋多為仰形葉式,以蕉葉作二方連續展開,圍瓶頸一圈,根部連在一起,蕉葉略呈長三角形,葉尖部呈尖角,葉邊為斜弧線,明顯加粗,中莖為雙線,中間留白,葉脈呈上斜狀,與景德鎮元末明初風格相近。也有雙層即兩片蕉葉間再加一片蕉葉,只是比較細狹長且簡單,這種兩層蕉葉由上下兩組正倒對稱,葉紋為直立形,葉邊從葉尖處左一筆右一筆往下繪成;從葉端往尖處兩筆畫成,葉邊線較細者,畫出波紋狀的葉輪。中莖兩條線畫至葉尖,葉心留白,葉紋理用細線畫成。如2002年,在個舊市大橋片區實施舊城改造時發現玉壺春瓶頸(圖16),口徑8厘米,殘高12厘米,口沿飾青花花卉紋,下接兩條青花弦紋,瓶頸飾莖實蕉葉紋,葉心留白,這種中莖實心蕉葉紋在建水窯中實屬少見。
8.水波紋
水波紋常與動物組合,構成水波魚紋、水波荷花紋、水波鴛鴦紋、水波鴨蓮紋等吉祥紋樣,出現于建水青花玉壺春瓶裝飾中,也有用做器物主題紋飾。如紅河牛皮寨出土的青花水紋瓶(圖17),通高27.4厘米,口徑5.9厘米,腹徑15.9厘米,底徑8.8厘米。外壁施半釉,腹部飾兩圈水波紋,青花淡藍色。
(二)裝飾風格
裝飾風格上,建水青花玉壺春瓶廣泛借鑒元青花的特色,不斷創新提高,形成繁縟型和疏朗型兩類。繁縟型全器均被青花紋飾所覆蓋,有的器身裝飾青花紋飾達4~6層之多,基本為主題紋飾間以弦線分隔,少數以輔助紋飾相隔。疏朗型裝飾,由單獨紋樣構成,裝飾畫面疏朗,活潑自然,最多表現兩個紋飾題材,繪制十分簡單和草率。而構圖最精巧的要數開光紋樣。如青花開光花卉紋玉壺春瓶(圖18),高24.2厘米,口徑6.9厘米,腹徑14.2厘米,底徑7厘米。通體裝飾由五組青花紋樣構成,口沿內側飾青花點紋,頸部蕉葉紋,肩部飾開光如意云紋,肩腹間以旋紋一周相隔,腹部飾開光折枝花果紋,下腹飾變體仰蓮瓣紋。裝飾繁縟,有元代遺風。現收藏于紅河州博物館。青花開光玉壺春瓶(圖19),高9厘米,口徑3.2厘米,底徑3厘米。器身繪兩個從頸部及腹部的開光,一面開光內繪折枝牡丹紋,另一面開光內繪折枝菊紋。造型優美,體態勻稱,俊美端莊,繪工精細。類似的開光紋飾也見于個舊王林寨明代墓葬出土的執壺上,據考古報告,執壺出土于第三期墓葬,“為建水碗窯村窯產品”,“年代約在宣德到天順年間”,則此瓶也當為明中后期建水窯產品。
從造型、裝飾、內容、手法和色彩等方面看,建水窯生產的青花玉壺春瓶,明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但又有自己的創新,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表現在青花繪畫大量運用寫意花鳥、人物、山水以及動、植物題材裝飾青花,構圖線條灑脫,而不強求過多過繁的紋樣來顯示華麗貴重。由于紋飾是用毛筆進行描繪的,筆觸或犀利,或厚重,流暢自如,時而以工筆仔細描繪,一絲不茍;時而又以精練的筆法對形象作簡約概括,幾筆便繪出物象的風采,彰顯出匠心獨運、別具一格的藝術特點。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