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無論國家大小,都有一支較強的武裝部隊,兵種有海、陸、空、通訊等,用來保衛國家政權和人民生命財產。人體也像一個國家,體內有一支強有力的“國防部隊”來保衛人的生命。在人的一生中,體內常常發生無數次“戰斗”,這些戰爭發生在人體免疫系統與入侵人體的細菌或病毒之間,僅是你看不見聽不到而已。
自然界中,能使人致病的因素很多,單講能致病的細菌、病毒就有近百種,這些入侵者從人的皮膚、呼吸道等進入人體進行繁殖,興風作浪。人體為了抵御這些萬惡的“侵略者”,就不能沒有一支堅強“部隊”來保衛自身的安全。盡管如此,人體還經常打敗仗,如歷史上有記載的鼠疫、霍亂、傷寒、天花、白喉、肺結核、艾滋病等疾病的大流行,奪走了上千萬人的生命。
由于細菌、病毒微小,人們肉眼看不見,直到十七世紀列文克虎發明了顯微鏡,才揭開細菌的秘密;十九世紀初,魏爾嘯借助光學顯微鏡發現了病毒的秘密。他創立了《細胞病理學》,向人類揭開人體生理病理的面紗,才知道人類體內有這支“國防軍”——白細胞“兵團”。
當某種細菌入侵人體,人體內的信號隊伍馬上播發出緊急警報,并且告訴“細胞兵團”,敵人在何處,兵力有多少,同時立即掃清細胞部隊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并派出“部隊”包圍“侵略者”,個個細胞嚴防死守,不讓它們逃跑突圍,等“大部隊”一到,一場惡戰就開始了。
人體內的信號“隊伍”是怎樣如此靈敏地知道敵人的入侵呢?十八世紀中葉,俄國生理學家梅契尼柯夫,第一次研究了這個問題。他把一根玫瑰刺扎進自己的肌肉中,幾小時后在顯微鏡下觀察,見到形形色色的細胞已把這根刺圍得水泄不通。于是梅契尼柯夫推測:這些細胞是被某種反應而召喚來的。
上世紀六十年代,澳大利亞生物學家博伊登繼續研究“信號部隊”報警之謎。他設計了一種盒子,并用一種滲透材料將它分成兩個格子,在第一格里倒進含有自細胞的溶液,第二格里倒進含有外來物和對抗這種物體的血清。幾小時后,他發現大量白細胞通過滲透材料云集到第二格里去了。
1967年,美國免疫學家斯奈德曼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發現在血清中,細菌的細胞壁與血漿接觸時會產生一科-化學物質一補體分子。他將補體分子注入實驗動物的皮肉,幾小時后,注射部位的周圍便集結了許多自細胞。
人體內“信號部隊”的識別能力,比計算機的圖像識別要高明得多。它們不僅能發現“敵人”:發出“警報”,還會產生化學反應,使“戰區”周圍的血液流動放慢,血管壁的微孔加大,以便細胞“部隊”容易進入“戰斗陣地”, “信號部隊”制造的化學信號,能指示細胞“部隊”到達陣地,不致于迷失路途,延誤戰機。
當體內的細胞“部隊”接到集合通知后,第一個出戰的是嗜中性白血球組成的細胞部隊,它聽從淋巴細胞指揮,用化學反應激活每個成員,開始吞噬入侵的細胞,放出有力的消化酶和特殊的氧分子,把他們迅速消滅掉。但自己也會受到一些傷亡。
接著是巨噬細胞“部隊”,它像現代化部隊一樣,裝備精良,它圍巢那些未被嗜中性白血球所吞噬的敵人,一個個徹底消滅之。
經過一番天翻地覆的戰斗,細胞“部隊”終于戰勝了“入侵者”,戰場上留下一些陣亡的嗜中性白血球殘體和死亡組織。巨噬細胞打掃戰場后,又臨時締結“填充部隊”,這樣“戰爭”的創傷逐漸得到恢復。 ‘癌細胞是人體細胞部隊的“叛徒”。因此,細胞部隊不僅要抵抗外敵,而且要消滅內亂。一旦發現細胞癌變,就毫不留情地消滅;消滅不了,就集中兵力,將它團團圍住,不讓其擴張。所以,有些先期癌癥,被白細胞包圍后不要讓它跑,采用化療效果好,也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么癌細胞會擴散呢?因為某些癌細胞的分泌物像孫悟空撒出的“瞌睡蟲”,是一種具有“障眼”功能的特殊物質,麻痹細胞部隊,影響細胞“部隊”的識別能力,偷偷跑到體內任何地方繁殖。這就是癌病的可怕之處。
人的體質好壞,與人體細胞內嗜中性白血球、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組成的一個免疫系統有直接關系。某些病人體內的“信號部隊”分不清敵我,把身體組織當作外來“敵人”而加以攻擊,把外來援助的細胞也當作敵人,造成雙方內戰不休,體無寧日。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等就是這樣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醫生較為棘手的疾病。
細胞大戰是一種十分復雜的戰斗。對于這種人體內的戰爭與機理至今還有許多謎。各國醫學科學家正在不斷地研究“新武器”,去助細胞“大軍”一臂之力,以攻克更多的疑難雜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