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雌激素是指一類外源性化合物,它進入機體后,通過和內源性雌激素相同的作用機制,干擾內分泌系統而產生一系列的不良作用,包括致癌、損傷生殖功能和導致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異常等。
環境雌激素對生殖系統的危害是當前關注的焦點。在人類,它對男性生殖健康的影響尤為突出:表現為精液質量下降、不育率增高、性腺發育不良、生殖器官腫瘤發病增加和先天性畸形增多。國外一研究小組曾分析了世界各地發表的61篇有關正常人精液質量的文獻,發現在世界范圍內,過去五十年里精子數和精子量分別下降了50%。隨后又報道:近半個世紀來,男性生殖系統發育異常,主要是隱睪、尿道下裂及睪丸腫瘤,差不多增加了一倍。聯想到二十世紀40—70年代,歐美國家有數百萬孕婦服用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已烯雌酚后,其后代男性中發生畸形現象與此十分相似,因此認為雌激素及一些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外來化合物可能是造成人類精子質量下降和男性生殖系統發育異常的共同原因。日本的一項調查報告也指出,某校男生精子的數量、濃度、活動比率、正常形態率等指標,結果全部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僅一人:所有學生的精子濃度的平均值,比二十年前日本自衛隊、札幌醫大、昭和大學公布的數據下降了一半。在我國,情況也不容樂觀,科研人員通過最近十六年間專業科技期刊中有關數據的計算機綜合分析,得出了有生育能力男性的精液質量正在逐年下降的結論。每年,我國約有十萬多名患尿道下裂的男嬰出生。對這種先天性尿路及外生殖器畸形,手術矯正是目前惟一的治療措施,盡管已研究出多種術式,但都有可能留下尿道瘺、尿道狹窄、陰莖疤痕等并發癥,造成“尿道下裂殘疾”。
據聯合國組織的通報,地球上的野生動物同樣面臨環境雌激素帶來的厄運。印度象、非洲犀牛已出現雌性化病例;中非雄獅、北美雄豹出現隱性睪丸癥;日本海龜、挪威海豹患有畸形陰莖癥;其他野生動物也遭遇同樣的厄運。
環境雌激素的種類繁多,它廣泛存在于生活和工作環境中。避孕藥或一些用于促進家畜生長的配方中,即含有人工合成的雌激素,這些化合物一般較穩定,不易被降解,排出體外后還可以經食物或水源造成二次污染。環境中的雌激素樣物質,目前研究較多的是有機氯農藥如DDT,以及多氯聯苯、二惡英等環境污染物。DDT等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雖已禁用多年,但其化學性質穩定,很難分解,還能在環境中存在相當長時間。多氯聯苯和二惡英的污染也是全球性的,而且其作用相當強,可以通過生物富集和食物鏈進入人體。二惡英在對母體無任何毒性的劑量下能影響后代的生殖系統,出現睪丸發育不良、隱睪等。隨著工業的發展,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成為我國產量最大的通用型增塑劑品種。我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用地膜使用國,大量的塑料廢棄物已構成嚴重的白色污染。研究證實,人類在使用上述物質時,DEHP即向空氣中釋放雌激素樣物質,對人體和動物的內分泌系統進行干擾。此外,去污劑或洗滌劑中的表面活性劑烷基苯酚類,某些金屬如鉛、汞、有機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雌激素樣作用。自然界中的真菌及植物中也含有雌激素樣物質。酒和啤酒中含有來自谷物和麥類等原料中的雌激素樣物質,慢性嗜酒者出現的女性化特征便可能與此有關。
總之,越來越明顯的事實表明,地球環境遭受這一類化合物的污染,B嚴重地威脅到生物種族的存亡,成為世人關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作為根本對策,首先要盡量減少向環境中釋放這類化學物質。從個人角度來說,也應該采取一些適當的防衛措施:例如避免食用近海魚,由于食物鏈的作用,在近海的大型魚類體內濃縮的化學物質非常多,據查,日本人通過食物攝取的二惡英總量中,約60%來自易于污染的近海魚類。多食黃綠色蔬菜,是目前自我保護的最佳策略之一,有研究表明,黃綠色蔬菜具有將環境雌激素排出體外的功能,例如黃米、糙米、蕎麥、蘿卜、菠菜、小米和圓白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