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的李女士,近年來特別怕冷。每到寒冬時節,即便是穿著厚厚的棉衣、棉褲也還覺得寒氣逼人。經常手腳冰涼不暖和,腰部或全身會發冷,致使情緒不佳,行動欠利索,深感十分苦惱。后到醫院作了全面檢查,被確診為“冷感癥”。醫生說:這種“冷感癥”主要是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環不良所致,多見于女性(每四個女人中就有一個會得冬季冷感癥),尤其是更年期(45~55歲)婦女,只不過病情有輕有重而已。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女性由于經期、孕期和產褥期經常使身體處于失血、虧損狀態,或患有貧血、胃腸病及久病體虛等,機體的抵抗力減弱,抗寒耐寒能力差,故在冬季就會比男性怕冷。再者,婦女較之男子更易患營養缺乏、低血壓、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癥,它們也會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環不良,尤其是肢體末梢血管血液循環障礙,導致手腳冰冷。處于更年期的婦女,因體內性激素平衡失調(主要是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使其所支配的心臟、血管、胃腸等功能活動受影響,造成血液循環不佳,也是讓人產生冷感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衣著不當、飲食不宜及好靜懶動等,同樣會使女性冬季怕冷的癥狀加劇。
女性怕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體內缺鐵,導致女性鐵流失的首要原因是月經。經測試表明,每次月經要損失鐵質達15~30毫克。而鐵元素除了參與體內很多重要酶的合成和能量代謝外,還是構成血紅蛋白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的主要功能物質,擔負著機體組織細胞內氧的運輸代謝功能。若女性膳食中攝入的鐵質不足(通常情況下,女性要達到御寒之目的,每日應攝入18毫克的鐵,但實際上大多數女性沒有達到這個要求),各種營養成分不能充分氧化而產生熱量,導致體內熱量缺乏,自然就會感到寒冷。據有關資料介紹,“冷感癥”者多伴隨腰痛、夜尿頻、尿少、胸悶、氣短、睡眠不好、性冷淡等臨床癥狀。
專家提醒:為了預防和減輕冷感,女性們(尤其是更年期婦女)除了要積極防治原發病外,平時還應積極主動地參加適當的體育鍛煉,因為生命在于運動,動則陽氣生。不過應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量力而行,貴在堅持。如果場地受限,可以試原地踏步或跳躍,做到稍微出汗為止,這有助于強化體溫調節能力。特別是從事久坐或久站的女同志,除了可以在工作中不時地動動手指、腳趾頭外,更應重視工間活動或主動擠時間多做一些手、腳和腰部的運動,如慢跑、快步走、跳繩或踢踢腿、彎彎腰、甩甩手等,通過肌肉運動來改善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環和促進新陳代謝,這樣不僅可以增強身體素質,而且能使機體產生更多的熱量來抗寒。但不可運動過度,高強度的運動,大量的出汗,會“發泄陽氣”,起到相反的作用。在冬季衣著方面,既要注意“風度”,更要重視“溫度”,應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特別是更年期婦女和久病體弱者,更要做好防寒保暖,對易受涼部位(如手、腳、頭、頸等處),宜戴上手套、穿上暖鞋、包上頭巾、系上圍巾,冷天外出時還可戴上口罩、耳套等,以助保暖驅寒。晚上睡覺前,除了要用40度左右的熱水泡泡腳、以促進末梢血液循環外,記住再穿上一雙保暖性能好的毛巾襪,既能幫雙腳夜間防冷,又有利于提高睡眠質量。
此外,加強日常飲食調理,對提高御寒能力大有裨益。歷代醫家認為:怕冷是陽氣不足造成的,應該有意識地多吃些具有溫熱御寒的食物,以利體內陽氣的補充。比如羊肉、牛肉、狗肉、雞肉、鵪鶉肉、蝦米、核桃、辣椒、大蒜、韭菜、生姜、香菜、洋蔥、山藥、桂圓、荔枝、栗子及杏脯等都有這方面的功能。體內缺鐵的女性,還要多吃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各種動物血、瘦肉、家禽、蛋黃、豆類、鮮棗、菠菜、香菇、黑木耳等;同時要重視飲食的科學搭配,多吃些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以促進機體對鐵的吸收,提高身體的抗寒能力。同時還要適當多吃點含碘、鋅、核酸類豐富的食物,如海帶、海蜇、紫菜、淡菜、蝦皮、貝殼類、沙丁魚、螃蟹等,既能補充體內營養,增強身體素質,又可促進甲狀腺素的合成和分泌,使基礎代謝率增高,皮膚血液循環加快,從而提高機體的耐寒抗冷能力。有條件的,每天睡前先喝一杯(約250毫升)熱騰騰的牛奶,有利暖和身子,并且幫助入眠。但要注意的是,喝的量不要過多,一杯就可以了,否則半夜頻頻從暖暖被窩起來跑廁所,外邊冷空氣又會讓人手腳發冷,反而影響睡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