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時期,我國發生過大規模的瘟疫。當時,有不少庸醫照傷寒古方治療,導致部分患者“不死于病,乃死于醫”,疫情很難得到控制。因此,迫使諸多名醫進行了新的探索,新的研究,共同著力遏制疫情。明朝名醫吳有性就是最為突出的一個。在抗擊疫情,他明確指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方,原無明論,是以投劑無效也”。他系統地鉆研了古代醫書,發現歷代醫書研究溫病的太少,也有期限性。他“靜心窮理”,深入觀察,“格其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受之處,及其傳變之體”,發現瘟疫不僅是通過空氣流行傳染,它還通過食物和接觸渠道污染,并且連環性的傳播,很快、極強。吳氏不斷總結臨床經驗,建立了不少醫案,彰明較著,反對守舊,勇于革新。同代名醫周揚俊也有大致相同的見解,“人秉天地之氣以生,亦感天地之氣以病。夫天地之邪氣,天地之病也?!庇秩?“瘟疫之邪,從鼻口而直入于內……”周氏以新的觀點,新的治法,配合同代名醫抗擊瘟疫,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明朝中醫文化的推動下,清朝許多名醫也熱中于研究溫病學。譬如在康熙至雍正時期,名醫葉天士不但精通內科雜病,而且對溫病學的研究也相當突出。從葉氏的《臨證指南醫案》和《溫熱論》的書籍中,說明了人間瘟疫,時有發生。他還觀察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這與呼吸道傳染病引起高熱而煩躁、譫語,頗為相似。乾隆末,至道光年代,名醫吳鞠通繼續深化葉天士的醫學理論,提出溫病三焦辨證的方法,造詣很高,名不虛傳。
吳有性是個唯物主義者,他的戾(癘)氣學說,告誡人們:“病疫之由,昔以為非其時有其氣,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得非時之氣,長幼之病相似以為疫。”這個論斷,同現代醫學認為病菌、病毒的繁殖、活躍與氣候的變化有著一定的相聯。吳的論點,恰如其分。同時他還認為,人體腎氣旺盛,可以抵御疫癘的傳染。這與現代醫學論及免疫功能的觀點似乎近似。在吳氏的病案中,可以了解到崇禎十五年,江浙地區發生過流行性感冒。這年冬天,江蘇吳縣有位大豪紳,趁著冬天氣溫變暖之日和一伙仆人外出游獵。當他們打獵歸回后,一個個患有不同程度的周身困倦,肌肉疼痛,咽喉干澀,紅腫難咽,發熱咳嗽等。豪紳的管家見狀,即請名醫吳有性來看病。吳氏聽取各位陳述癥狀完畢,診斷為集體染上冬溫病。鑒于治法,分為三方。豪紳用第一方,三消飲加人參、鹿角膠。具體方藥:檳榔三錢,草果二錢、厚樸二錢、白芍三錢、甘草二錢、知母三錢、黃芩花三錢、大黃三錢(后下)、葛根三錢、羌活三錢、柴胡三錢、生姜三片、紅棗五枚,水煎服。發病明顯的仆人用第二方,單純應用三消飲。發病不太嚴重的仆人,用姜蒜湯治療。因為豪紳平素生活淫蕩腎精虧損,病情較重,并有萎靡不振狀態,必須補腎氣,扶正祛邪,故用三消飲加人參三錢(文火另煎,將參汁兌入配方藥液同服)、鹿角膠三錢(沖化,同配方藥液混服)。第三方用生姜和生蒜頭各適量,搗爛,水煮,以沸為度,紅糖拌服。蒜頭生用或半生用,抗疫癘強。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把生蒜頭當成抗生素使用。吳氏這個驗方,很值得后人推重。上述三方,各自服用,療效頗佳。
周揚俊很重視氣象醫學,他對冬溫病機,曾有這么一句感言:“醫之道,難矣哉!凡病,傷寒最重,溫病尤烈。傷寒僅在一時,溫熱四季皆有,為時既久,病者益多”。在抗擊多年的溫病,于康熙十八年間,他總結出一劑陽旦湯,方藥為桂枝三錢、芍藥酒(焙)、甘草(炙)各二錢、黃芩二錢(酒炒)、生姜三片、紅棗三枚,成為后世的驗方。此方立了加減原則,冬溫高熱亢進,原方加石膏一兩(先煎);咳嗽痰稠,原方加桔梗、杏仁)、瓜蔞仁各三錢;腎氣虧損,是平素體質較差者,原方加鹿角膠三錢(烊化沖服);無汗,周身酸痛者,加薄荷三錢。以原方為中心,加減并用,乃是明清時期的通用方。治療冬溫病,確實有一定的療效。
從葉天士的著作和許多病案中,世人都知道他對呼吸道傳染病的治療水平很高。在他的病案里,述有個13歲的女孩,患的是冬溫麻疹。初起身熱無寒,頭痛,咽喉微痛,咳嗽不揚,胸膈氣悶。先請一位醫生診視,已開疏風清熱,降火之劑。服藥后大便三日不行,逕投生大黃二錢,服之泄瀉如水,喉痛頓瘳,頭痛益劇,身熱尤熾,肺氣仍閉,呼吸俱艱。來醫時,見肌膚色紅,麻疹稠密,周身骨節痛痹,不能轉側,肢節亦不能屈伸,甚至面目亦浮,手臂浮腫,指掌麻木,不可以握。且見脈數大,舌尖、舌邊紅絳,舌中心的后根,黃苔頗膩,為溫病象征。查閱前服處方,有牛蒡子、射干、桑葉、菊花、丹皮、板藍根、陳皮等味,以大便未行,加生大黃若干。服后大便水泄,喉痛雖除·,但稚齡真陰尚弱,逕與直瀉,陰氣先傷,陽熱浮越,遂令頭痛加甚,體熱益高,夜不成寐,癥情漸劇。故改治方法:開宜肺郁,即能透疹解肌,佐以泄熱滌痰,便是疏通胸膈,又不可寒涼直折,反致閉遏,藥貴輕清,庶合分寸。方中有瓜蔞皮錢半、白’蒺藜二錢、生紫苑二錢、郁金錢半(生打)浙茯苓錢半、酒炒黃芩錢半、浙貝母二錢、苦桔梗錢半、苦杏仁二錢、焦梔子二錢、廣陳皮一錢、路路通二錢,(去刺)、薄荷二錢(后下),水煎服一劑,出汗后,取三劑,去薄荷,水煎服。第五日,見溫疹消退,守原方去郁金、路路通,加黨參、桑白皮各三錢,再取兩荊,水煎服,很快康復。
吳鞠通總結了前人和自己的行醫經驗,把冬溫病分為上、中、下三焦來辨證。上焦太陰風溫,有咳嗽,身熱,但又不很熱,以及稍微口渴者,宜用辛涼、清熱的桑菊飲方治療: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后下)、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桔梗二錢、甘草八分、蘆葦根二錢。放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若二、三日不解,呼吸氣粗,那是燥邪在氣分,宜加石膏一兩、知母三錢。舌質紅絳,出現暮熱,煩躁,說明邪入營分,宜加元參二錢,犀角(水牛角可代)一錢。邪在血分者,去薄荷、蘆葦根,加麥冬、細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錢??人蕴党恚踔咙S稠,是肺熱太甚,宜加黃芩、黃連。口渴較重者加花粉。此方的加減應用,對治療冬天風熱感冒,療效比較理想,代代相傳。中焦病癥和下焦病癥,多是消化系統、消化道疾病,例如冬溫引起腹瀉、痢疾、霍亂和溫熱黃疸(流行性甲型肝炎)等。在這其中,也包括腎臟。古人認為“腎之為臟,合水火二氣,以為五臟六腑之根”??梢哉f,吳氏首創三焦辨證的方法,提出了養陰保液的治療原則,對冬溫,乃至溫病學的發展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