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某些癌癥發病率的上升,癌癥患者不斷增加,特別是中老年長期存活的癌癥患者不斷增加,以至出現全身遠處器官轉移的癌癥患者相應增加;而在許多器官癌癥的遠處轉移中,骨轉移癌居首位。因此,骨轉移癌可謂遠處轉移癌“冠軍”。
調查研究表明,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有較高的骨轉移傾向;惡性黑色素瘤、骨和軟組織肉瘤、絨癌、卵巢癌有廣泛轉移傾向,其中多伴有骨轉移。在全部骨轉移癌中,80%來自肺、腎、乳腺、甲狀腺和前列腺等癌癥。在男性骨轉移癌中,80%來自肺癌及前列腺癌;女性骨轉移癌,70%來自乳腺癌,30%來自腎癌、甲狀腺癌及骨肉瘤。骨轉移是癌癥的血行轉移,即癌細胞脫離原發癌灶,隨血液循環并在骨內定居生長繁殖,逐漸形成新的轉移灶。成人多見的骨轉移部位是脊柱、肋骨、盆骨、顱、股骨和肱骨;小兒的骨轉移癌則部位不定。
發生骨轉移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從輕微痛到劇烈痛;多呈頑固性,難以緩解;癌病加重,疼痛也加重;痛多為持續性,無耐受性,且逐漸變得敏感,抗痛能力消失。疼痛會影響患者的睡眠和食欲,體力消耗嚴重。患者不安、抑郁及發怒是誘發疼痛加重的三個重要因素。
診斷骨轉移癌較為費勁,因為現有的診斷方法要比骨轉移出現晚六個月左右才能確診。比較早期的檢查方法是放射性核素掃描。因為放射性核素對骨破壞較敏感,只要骨代謝特別是骨新生為5%左右,核素就會有異常濃聚。當骨掃描有異常濃聚時應行X線攝片,進行質的診斷。不過,骨x線片所見要比放射性核素的改變晚3~6個月,可定期復查。磁共振(MRI)對骨轉移癌變有較高的檢出率,可檢出較小的骨轉移灶,還可判斷治療的療效,或對可疑骨轉移進行鑒別診斷。
盡早發現骨轉移癌有利于獲得及時診斷和有效治療。一個癌癥患者當感到有不明原因、固定部位且持續性加重的疼痛時,要想到有骨轉移癌的可能,應及時看醫生作相關檢查。對那些患有較高骨轉移傾向的癌癥的患者,在首選治療時,即應進行骨掃描檢查,以排除骨轉移病變;在其后的輔助治療和觀察隨訪中,也應定期行骨骼方面的檢查與復查,以便及時發現骨轉移動向。
對骨轉移癌應首選放射治療。放療可緩解疼痛,改善一般狀況,抑制局部癌灶發展。一般放療半月出現止痛效果,一個月達高峰,二個月后平穩。部分病例如出現脊柱破壞、病理性骨折,壓迫脊髓或神經根引起麻痹、運動障礙,可行手術治療,止痛效果良好,不全癱瘓可得緩解。
近些年來對抗癌中藥的研究發現,在對骨轉移癌的綜合治療中,針對性地加用一些抗癌中藥,會收到較好的療效;能緩解病情,減輕疼痛,抑制癌灶發展。有些治療病例還獲得了骨轉移病灶縮小、減少甚至消失的可喜良效。
患者聶女士,55歲,1999年11月接受左乳腺癌根治手術,病理診斷“浸潤型導管癌”。術后放療、化療共5療程。2000年5月復發,自感右上臂劇痛,ECT掃描顯示右肱骨轉移癌。加用抗癌中藥治療6個療程,癥狀消失,體質恢復;2001年3月ECT掃描復查,見肱骨轉移性癌病灶消失。
患者冷先生,60歲,2001年2月因血尿行多項檢查確診為前列腺癌并全身多發性骨轉移。3月初行單純前列腺癌電切術。術后服多種藥物輔助治療。但在同年6月足背腫痛等癥狀加重,骨轉移病狀進展。從7月起加用抗癌中藥治療。用藥3個月,足背腫痛癥狀消失;連用6個月,病情好轉;2002年1月骨掃描復查,見骨轉移癌灶減少和縮小;繼續治療至2002年7月復查,見“骨濃聚病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