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該如何衡量一次藝博會是否成功?標準有很多,很難達成共識、對某些人來說,藝博會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觀眾、媒體及贊助的數量夠不夠多;而對另一些人而言,判斷藝博會是否成功需通過數學方程式運算:有多少作品成交?成交作品的總價值幾何?門票銷售額有多少?還有些荷包沒那么厚實的人,以及尚未做好準備開始藝術收藏的人,對他們來說,藝博會成不成功,要看他們從中獲得了多少藝術知識,有多少新作品能首次親密接觸,通過此次參與又挖到了多少藝術界新聞
藝博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什么讓藝博會與畫廊、博物館和拍賣會預展區別開來?
舉辦一個藝博會的目的,是為了在同一地點全面展出一系列品質上佳的藝術作品,從而給觀眾提供方便的“一站式服務”。來自本地以及全世界的最好的藝術都匯集于此,為觀眾節省出時間,使其不必再在畫廊、博物館和拍賣行之間跑得團團轉地去選購藝術品
不過可別弄錯:藝博會當然是商業活動的一種。畫廊參與進藝博會,是為了結識新客戶,但最重要的,則是銷售該畫廊旗下所代理藝術家的作品。
根據最新的媒體報道,今年的ART HK 10(2010香港國際藝術展)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今年是ART HK舉辦的第三年,堪稱歷次以來最大規模。5月27-30日,來自29個國家的155個畫廊云集位于灣仔的香港會展中心參與人數也幾乎翻番,去年只有27000人左右,而今年已達到46000人左右。
還有許多其它方面的進步:德意志銀行新近加入,成為此次香港藝博會的主要贊助商,而該銀行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集團藝術收藏之一。同樣是第一次。佳士得年度春拍,還有一些小的拍賣會,如臺灣羅芙奧等,都與ART HK同時同地舉行純屬巧合的是,一個酒展也在會展中心同時啟航,而位置恰好就在ART HK的樓下,吸引了不少同樣也對酒感興趣的藝術愛好者。
據報道,作品價格在50萬美元級別以上的藝術家,如達明,赫斯特、張曉剛、肖恩斯克里、劉野以及奈良美智,他們的作品都全部售出。許多畫廊、美術館負責人專門趕來參加藝博會,其中包括倫敦的薩奇畫廊、紐約的古根海姆畫廊,還有謝爾曼當代藝術基金會和白兔收藏這兩個澳大利亞美術館,以及洛杉磯都立美術館、麻省當代藝術館、悉尼現代藝術博物館等等還有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漢斯尤利斯·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和Shazia Sikander等藝術家和策展人也紛紛在藝博會參與對話、講座,并領取獎項
既然ART HK 10成功的喜悅已經告一段落,現在我們有必要看得更深,看看在媒體沸沸揚揚的炒作背后,ART HK究竟能否為亞洲藝術區帶來什么。
長久以來,香港為亞洲藝術區帶來了最具吸引力的計稅基數:藝術品進出口零關稅。如果你是藝術品收藏家,“還有什么比這更好嗎?”其結果就是,在香港涌現出許多“藍籌股藝術品”,包括畢加索、趙無極、安迪·沃霍爾、達明·赫斯特亨利·摩爾、賈科梅蒂、雷諾阿等等大師之作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其實不會花一百萬美元去買一件藝術品,所以一個名為“藝術世界之未來”的新專區就為這些人提供了一個有意思的項目,專門展出5年以下年輕畫廊的藝術作品:還有一個“新藏家藝術游”的巡游項目,由經驗豐富的導游帶領游客們參觀不太昂貴的藝術品。
在首次參加ART HK的畫廊中,還可以看到一些不很顯著的發展變化許多紐約來的畫廊帶著亞洲藝術家的作品“回家”,回到亞洲消費群中來舉例來說。Sperone Westwater畫廊代理畫家劉野,此次展出了劉野的7幅油畫,其中有些是新作,有些是從客戶手中轉售,品質皆為上佳,令人印象深刻還有Lehmann Maupin畫廊,代理兩位韓國最負國際盛名的當代藝術家徐道獲(Do Ho Suh)和李部(Lee Bul)以及日本的MR,展出的都是精品來自以色列的Marianne Boesky畫廊也是第一次參加,在展覽期間,它特地為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舉辦了一次盛大的個展,據報道,此次藝博會上最轟動的銷售,是倫敦自立方畫廊售出的一件達明·赫斯特的著名作品——“浸泡在甲醛溶液中的動物尸體”的裝置/雕塑。
去辨識ART HK的典型購買人群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每年,ART HK的主辦方都會特別關注“內地買家”,一個模糊而神秘,傳說中購買力驚人的藏家群落主辦方確信這個群落將會“入侵”香港領土,大量收購出現在ART HK的藝術品然而,這也許與事實相去甚遠。
可能是得益于同時參加佳士得春拍和香港藝博會的緣故,毫無疑問,今年的買家比往年多、但某位參與者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在一個非正式的調查中發現,無論是參觀者還是購買者,來自亞洲其他地區的人都要比大陸更多:印度尼西亞人、臺灣人、新加坡人、馬來西亞人、韓國人、日本人、泰國人,還有一些居住于香港的西方買家和香港本土買家、也的確出現了一些來自大陸的新藝術愛好者,但增速并沒有香港媒體報道的那樣快。
無論如何,香港仍然可以說是亞洲舉辦當代藝術博覽會的最佳地點。香港作為亞洲的十字路口,為亞洲區域的內外交流、商貿購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始終是它無以倫比的優勢。
但香港所缺少的,則是一個培育當代藝術愛好者的深厚的文化、歷史基礎香港的藏家仍然主要專注于中國古董收藏。真心希望這些古董藏家的下一代可以從現在開始學習欣賞當代藝術作品,支持香港本土藝術家,去購買和收藏他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