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郭敬明、張悅然再到韓寒,憑借個人魅力和廣闊的資源,變身主編,雖然針對的讀者群略有區分,但毋庸置疑的是,這些文藝讀本的最大賣點仍是主編的個人品牌。其中,以韓寒為主編的《獨唱團》創刊號自開賣以來,短短22天就創下了100萬冊的銷量。而大家也顯然在關注著這本號稱“青年知識分子”讀物的下一步。
賣出一本雜志可以掙多少錢?按照《獨唱團》的文字稿費每千字1000-2000元的標準,主編韓寒給出的結果是“一本雜志掙2元錢”,“因為稿費很高,所以每期的稿費和運營成本要50多萬,也就是說,每期要賣出20多萬本才能保本”。
當然,以數字來談論這本文藝性質的雜志多少顯得有點庸俗,幾乎令人想起刊登在《獨唱團》創刊號上的那首由最小的作者——6歲的王子喬所寫的名為《無題》的短詩:“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錢幣在飄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算錢。”
詩歌反映的正是現代社會所必須面對的問題,想成功運作一本雜志就得面對這一盤生意。正如韓寒在今年2月份,在博客里寫道:“我的2009年全部獎金和年薪收入大約是120萬元人民幣,這是我作為職業賽車運動員用汗水和生命實打實賺來的,我每個月雜志的運營投入大約是十多萬元,我所有的賽車收入全部用來維持雜志的運營(當然還不夠)。”
需要面對的資金壓力,顯然沒有令這位特立獨行的80后主編卻步。從最初韓寒在博客里宣布要運作一本雜志,到打出了史無前例的超高規格稿費標準和選登條件,都在整個文藝界引發了一場騷動。而在接下來,面對更大的來自各方面的“選登阻力”時,他也不卑不亢地接受了。但給出的說法是,“很多人的期望是看見一本雜文的雜志,我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一本一百多頁的雜文雜志你會看崩潰的,從此以后再也不想看雜文了……但文藝能夠讓世界更美好。”
于是,這本被主編韓寒稱為“請大家降低期待”的“文藝讀本”——《獨唱團》從7月6日正式發售。短短22天,創刊號的發行量就輕松突破了100萬冊。這數字來自于《獨唱團》出版方“華文天下”最新公布的結果。很顯然,第一期雜志盈利了。與此同時,韓寒也在博客里寫道,“獨唱團的第二輯會在8月30日左右上市”,根據出版方消息,第二輯的內容已經準備完畢,所以8月份的面市沒有問題。
面對這本以書代刊的文藝雜志的驚人銷量數字,估計市面上大部分的雜志都要咂舌了。這個驚人的銷量來自于韓寒的號召力,也同時得益于第一期參與創作的作者們響當當的名頭。平淡無奇的牛皮紙封面,除了“獨唱團”三個大字,就是雜志作者的名字一字排開,其中,知名的有周云蓬、彭浩翔、林少華、蔡康永、歐陽應霽、石康……這些知名人士的參與顯然給第一期的《獨唱團》添加了不少分量。
從最早宣稱要創辦一本“青年知識分子”雜志,到現在正式出刊的“文藝讀本”,整本雜志集合了攝影、繪畫、專題、散文、詩歌、小說這幾部分。其中專題“所有人間所有人”集合了群眾智慧,問題提得五花八門,給出的回答也新穎有趣。
第一期出刊至今,各方評語也如潮水般涌來,褒貶不一。位于評論漩渦中心的韓寒顯然早已有所準備,低調地避過鋒芒,而是簡單地再次重申雜志的定位是“一本能夠改善作者生活并給年輕人帶來一種內心安全感的文學雜志”。
從郭敬明的《最小說》、張悅然的《鯉》系列再到此次韓寒主編的《獨唱團》,這些80后作家主編的個人影響力不容小覷。郭敬明的《最小說》能賣到一兩百萬冊,而饒雪漫、韓寒、蔡駿、張悅然等青春文學作家,也都分別有自己比較穩定的讀者群。這些雜志書,光憑主編名字已是最大的賣點,也是雜志書品質的保證。而對于青年來說,能吸引他們的正是主編韓寒身上所貼著的標簽——“社會責任感”和“思考”。
盡管韓寒本人一再強調雜志僅是一本“文藝讀本”,但沖著這兩個標簽,相信大家仍會對于未來的幾期持以期待。至于會不會有新的變化和調整,只能等新的雜志出來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