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歲的露易絲布爾喬亞走了。5月31日,這位美籍法裔的雕塑女王因心臟病在美國曼哈頓一家醫院去世,而她的標志性作品、名為“母親”的巨型蜘蛛雕塑,依然出立在倫敦,紐約,東京等地、2008年,有關她的紀錄片《露易絲·布爾喬亞:蜘蛛、情婦和桶子》,用標題概括了這個女人傳奇的一生。
問年輕的藝術家“誰的作品與你靈犀相通”?答案很可能是“露易絲布爾喬亞”。這位藝術家直到60歲以后才獲得廣泛認可,屬于“大器晚成”的典型。在各種思潮風聲水起的70年代,她成為女性藝術家的代表。人們冠以她“蜘蛛女人”的稱號。這來自她的代表作,一只名為“母親”的9公尺黑色蜘蛛。
她常用木頭、鋼,橡膠進行創作,作品感情強烈,充滿著對性、生育、背叛、憤怒等主題的隱喻。童年時的家庭生活陰影伴隨了她一生,是激發她藝術靈感的導火素。她由此披視為“自白藝術之母”。
就在過世的前兩天,她還忙著籌備6月份在威尼斯舉辦的個展。死訊傳來,法國總統薩科奇表示悼念,法國文化部也發表聲明,稱世人痛失一位“勇敢而堅定的大師”。
古稀之年的大器晚成
在世99年,70歲才走上職業生涯的巔峰,布爾喬亞展示了什么叫厚積薄發。
布爾喬亞出生于1911年圣誕節的巴黎左岸,在家中三個孩子里排行第二。父母經營一家藝術織毯廓,生活富裕。布爾喬亞從小就顯露出藝術才華,能憑一己之力,修補織毯上年久磨損的圖案。購買織毯的顧客主要是美國的收藏家,通過和他們打交道,布爾喬亞學會了些英語。
18歲時,她進入巴黎索邦大學攻讀數學與幾何學學位。“只有在世人無法改變的宇宙規律中,我才能獲得寧靜的心緒。”目睹母親、父親與情婦之間的糾纏,成長期的布爾喬亞體會到不屬于她年齡段的痛苦和折磨,這也成為她日后創作的精神土壤。出于對藝術的興趣,布爾喬亞畢業后還是走上了藝術之路。
1938年,她嫁給美國藝術史學家羅伯特歌德沃特,并跟隨他去了紐約生活。北美的天空,帶給了她不一樣的感受。在之后的職業生涯中,她也一直以“美國藝術家”自居。回憶這個契機,她認為純粹是為了擺脫過去的生活,“我再也不想面對那個情婦和一個失常的家庭”。談到與丈夫的初遇,她回憶道:“他從不嘲笑我的英文,我也不會拿他的法語打趣,我們就這樣走到一起。”婚后,他們有了三個孩子。
最早,布爾喬亞以超現實主義的方式進行繪畫和版畫創作,被導師提點“雕塑才是你該走的路”之后,她又開始嘗試雕塑。從40年代末開始展出作品,直到70年代早期,她都不是紐約藝術舞臺上的主流人物。在當時,女性創作者更是藝術國度的二等公民,態度激進的女藝術家多半會遭到詬病。作為一名來自歐洲的藝術家,她的作品叫好不叫座。人們的注意力被當時一千年輕雕塑家如伊娃赫斯、布魯斯諾曼所吸引。
又一個10年過去了,屬于她的年代才真正到來。1982年,紐約現代美術館為她舉辦大型回顧展。她在采訪中首次坦言雕塑作品就是自己人生的寫照。“對于我來說,雕塑就是軀體的再現,我的軀體就是我雕塑的本質。”這一理念在她1968年的作品《積聚》中得到完整反映,它是由男性生殖器、胎盤和乳頭組成的混合體。于是,精神分析家,女性主義者們開始蜂擁解讀她的作品,榮譽、獎項紛至沓來。攝影師梅普爾索普拍攝的肖像中,身著黑色毛皮大衣的她腋窩下夾著性愛道具,對著鏡頭淘氣地微笑。
接下來的近30年,年逾古稀的布爾喬亞并沒有停下創作的步伐。90年代,年過80的她創作的作品體積越來越大。巨型蜘蛛雕塑《母親》是她代表性作品中最出名的一個。這只9英尺大的黑蜘蛛盤踞在倫敦、紐約中央公園、西班牙畢爾巴鄂、荷蘭海牙,日本東京和韓國首爾……而作品《密室》則代表著不同形式的痛苦與恐懼:陷入過去泥沼的恐懼,迷失當下的恐懼,對不確定未來的恐懼。“為沮喪與煎熬給予意義和形式,便是我的工作”,她說:“痛苦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我不贊成用任何修復或借口來回避。”
蜘蛛、情婦、橘子
蜘蛛、情婦、橘子,這三個關鍵詞代表被父親拋棄的母親,父親的情人。和被父親輕視的自己。
《紐約時報》的藝評人格蕾絲·格魯克評論布爾喬亞:“你看到的是一名藝術家冒著巨大的風險探索自己的心靈。”要理解父母、家庭對布爾喬亞藝術創作的影響,必須更加深入地了解她的童年生活。用布爾喬亞的話來說,“我一直是個修補匠”。年幼的她不僅要修補年久陳舊的織毯,還要修補父母之間的關系。隱藏更深的情結是她一直渴望通過取悅父親來獲得認可。
1918年,母親患上西班牙流感。年紀小小的布爾喬亞便主動幫助父親照料母親的起居,“或許這樣,他會更喜歡我。”痊愈之后,母親的性冷淡讓父親染指第三者有邏輯可循。情婦在這個家庭中占有了正當的位置——教小孩英語的家庭教師住了進來。盡管父親并沒想過拋下母親,但小布爾喬亞無數次看見母親獨自流淚。在這個畸形的家庭關系聞,她過早地體驗到無助、背叛、憤怒等秘而不宣的情感。1932年,她還在素邦大學求學期間,母親去世了,布爾喬亞陷入悲傷的情緒中,好久才走出來。
蜘蛛是布爾喬亞心中關于母親的象征,記錄對于母親的所有情愫:“蜘蛛吃蚊蟲,殺死傳染病之源,是英雄。”而蜘蛛結網的舉動,在布爾喬亞眼里是“連接感情”的象征。她把一連串代表美好的形容詞加諸在母親身上, “她是個誠懇、聰明、耐心、溫柔、理智、敏感、潔凈、有用的,不可取代的人。她從不回答別人對她個人生活愚蠢、尷尬、打探的問題,以此來保護自己,保護我。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母親的去世激發她走上藝術之路,表達自己內心隱藏已久的情感。盡管父親很有錢,他卻認為藝術家與寄生蟲沒什么兩樣,拒絕向女兒提供資助。他甚至希望布爾喬亞畢業后趕緊嫁人,免得成了剩女。
到了紐約,她打算成為賢妻良母,自己卻并不能從中獲得太多樂趣。記憶中的感受總是跑來找她,使得她感情上時常處于緊張狀態。“情感一直困擾著我,它太不合理了,我無法應對。所以我得把這些巨大的能量轉化成雕塑——有形的東西,否則它就會成為潛藏在我心里的魔鬼。”創作對于她來說無關材料,無關手藝,而是情感和觀念的必要表達。
2008年,她執導了自傳電影《露易絲布爾喬亞:蜘蛛、情婦和橘子》。這三個關鍵詞代表被父親拋棄的母親,父親的情人,和被父親輕視的自己。片中,她用哽咽的聲音談到橘子的隱喻。50年前,在餐桌上一次一次被父親輕視的往事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英國《衛報》曾發表《獻給“蜘蛛女人”之吻》的文章,采訪了5位深受布爾喬亞影響的著名當代藝術家。其中,理查德·溫特沃斯說:“要對她做出評價,就好比問一座山為何存在。它永遠在那兒,就這么簡單。”對年輕藝術家,布爾喬亞給出忠告:“講述你自己的故事,你的作品就會有趣。不要貪婪,不要被錢和成功迷惑。不要讓任何東西擋在你和作品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