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爸爸的分析:如何處理成長中的小創傷
是人,就有疏忽的時候。任何照顧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沒有挫折的。豆子體驗到了人生中初次的恐懼,這也給他幼小的心靈刻上了一個小小創傷,讓他開始學習怎樣更好地保護自己。他太弱小了,所以他只能用最原始、本能的保護方式來保護自己——逃跑。逃離讓自己恐懼的場所,他不愿意睡小床,也不愿意一個人待著。
人對死亡的恐懼是從一出生就有的,這種感覺存在于動物的基因里,正是有了這樣的基因組成,人才會有本能的怕死反應。當遇見危險的時候,人就會保護自己同樣因為死亡恐懼,人就學會善待自己,尊重生命。
人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一般會有幾種反應,這是所有動物共有的。
首先,逃跑。逃跑有很多方式,回避,不去危險的地方是逃跑的表現之一豆子就用了這樣的方式。這個不用教,在人類基因里。
第二,戰斗。豆子太小了,他沒有任何能力去戰斗。不過很多成年人在憤怒的時候表現攻擊,其實就是一種戰斗狀態。夫妻之間吵架,到后來演變成打架,其實也是戰斗狀態。那時候,人會變得很有力量,很強大。
第三,木僵。所謂木僵,就是傻掉了。仔細觀察很多寶寶,在受到驚嚇的時候,第一時間是傻在那里,接下來才是情緒反應出來。很多人,在聽到自己親人忽然去世的時候,第一時間并沒有哭,而是傻在那里,說明這個事件對他們來說刺激太大,他們需要保護
下自己,而這樣的本能保護方式一旦持續時間太長,就會對將來的生活造成很大的損害。
第四,裝死。很多動物會用這樣的方式,有些人也會。當然,這里說的裝死并不是有意識的,而是一種自然反應。暈倒,就是本能的裝死反應。
這些反應只是人類本能的保護自己的方式,接下來就是情緒反應了。因為這件事情,豆子產生恐懼的情緒,所以再次把豆子放小床上時,豆子不愿意了,他要哭他在保護自己,提出自己的需要。
處理誤區一:忽略寶寶的情緒
很多的媽媽能理解這樣的情緒,也知道是什么讓自己的寶寶產生焦慮感但是,媽媽有媽媽的需要,有些媽媽會在沒有處理寶寶情緒的情形下。繼續讓寶寶待在不安全的環境里,這樣寶寶的危機并沒有過去,會體驗到更強烈的恐懼,甚至會泛化到所有一切事物。有些寶寶發展到后來會對一切外界的東西都害怕,只有媽媽抱著才能安心,實際上,寶寶有創傷沒被發現。
般的危機體驗都會被人自己修復,很小的嬰兒也有這個能力。但假如沒有意識到寶寶危機感需要時間處理,一味地以為寶寶會忘記危險,那就大錯特錯了。寶寶摔下來不可怕,但沒有幫寶寶處理情緒和危機感受,又把寶寶放進讓他恐懼的情景中,這就太糟糕了,
豆子后來不喜歡小床了,放上去,他就睡不塌實。因此我們沒有再要求他一定要睡小床,而是放在大床上睡覺。這樣的情況過了兩個月后,豆子慢慢又接受小床了。這是為什么呢?人的自我修復危機體驗,一般是兩個月,這也是造物主的神奇吧、等過了兩個月,再仔細觀察豆子情緒反應的基礎上,一步一步地讓豆子一個人睡覺,豆子又能塌實地睡覺了。
還有一些媽媽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會因為愛寶寶而直接放棄讓寶寶一個人睡小床,這也是不可取的。
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繼發獲益。這怎么解釋呢?舉個例子:很多小孩子希望獲得照顧,但大人太忙,或者大人忽略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生病了,他發現生病的時候獲得了很多他一直想要的東西,然后,就有套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當他長大后,只要有心理不滿足,或者內心有壓力的時候,他就生病了、當然,這是無意識的。
再去看看很多的疾病,偏頭疼啊,氣血虛之類的,很大部分是心理造成的,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太多這樣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獲益方式。假如豆子因為恐懼而獲得更多的滿足,他也可能會形成這樣的心理特點,那就很麻煩了,他會很膽小,很依賴,而且很自卑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挫折使人成長。是的,但挫折要被處理后,人才能成長。有許多寶寶在很小的時候經歷了挫折,但并沒有處理,這樣的挫折可能會讓寶寶心理發育受阻,那就沒辦法成長了。
處理誤區三:推卸責任
見到很多2歲多的孩子走路,摔了,媽媽趕緊跑過去,抱起寶寶,寶寶哭,媽媽有時候還在地上跺兩腳,嘴里還罵罵地,說地方不好,害寶寶摔了。寶寶在媽媽這樣的安慰中不哭了,笑了,但這樣寶寶也學會了推卸責任了。這樣的方式很多年長一輩的照顧者還在用,唉,這樣能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啊!
遇到這樣的情況,媽媽可以蹲下來,安慰寶寶,告訴他,這是因為不小心,下次小心就好了。
摔倒,碰撞,那是人生成長中必然的,在安全的陪伴下,不斷嘗試,這也是給自己成長帶來經驗,讓自己更好的適應環境。
豆子摔了,也在他幼小的心靈上記錄下了處理危機的一個經驗。摔倒了。很害怕,但有人在支持自己,愛自己,恐懼總會過去的。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