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士南部小鎮布萊納文的Big Pit(大礦坑)煤礦博物館是工業時代留下的珍貴遺產。此地從1789年貢獻礦產直到1980年,1983年之后就被改造成南威爾土礦業博物館。將本國工業革命最早的遺址保存完好地留下,是為了紀念南威爾士工業的崛起和興旺。2000年,大礦坑煤礦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趕往博物館的路上,天空下起了大雨,路滑,我們繞了一個多小時才趕到目的地。工人聯合會大樓門口,博物館管委會的一名官員打著雨傘迎接我們。當我們握住他的雙手時,感到對方的手冰涼極了。事后才知道,他已在此等候多時。在小商店,我們每人領了一把雨傘,撐著大雨傘在雨中進行參觀、采訪。
遺址是在一個空曠的大采礦區里,展覽的內容主要是關于采煤、煉鐵的早期工業,有升罐機、煉鐵爐、水車庫房。銹蝕的鐵軌、簡陋的煤窖以及工人居住的平房等。常人全然想象不出當年這里的繁榮和興旺:1789年,南威爾士的煤產量就是其它地區的10倍。當時,這里的煤質非常好,主要供應英國的蒸汽機和飛機使用。1839年,南威爾士發現了鐵礦,礦產量占到全英的40%。煤礦一下發展到700多家。工業大革命開始后,愛爾蘭和威爾士的工人都紛紛跑來打工。當時,開采出來的礦石精煉成生鐵,做成一米長的鐵軌,鑄造成型后拉上山頂,用最原始的小火車運送。1856年,蒸汽機火車頭問世,以前的火車線就廢掉了。火車將鐵軌運到港口,遠銷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一時間,南威爾士成了工業革命早期的先驅,煉出的鐵質量名列世界首位。1860年,由于生產規模的擴大,新廠建立,老廠很幸運地將遺址保存下來,煉鐵爐至今仍保存完好。當年700多家煤礦現在也只剩下了兩家,這是其中一家,現在還在采煤,每年參觀者達16萬人。
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離不開一大批默默無聞的普通工人。1815年,煉鐵工人圣彼得在一次煤礦事故中犧牲了。他的妹妹為了紀念他,用自己的錢和工人們募捐的錢修建了圣彼得學校。如今,這所學校成了煤礦工人的學府,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現代工人。
雨停了,我們收起雨傘,鳥瞰整個博物館遺址:工人的小屋、煉鐵爐、庫房、水車、整片的最原始的礦產地質,包括遠處正在制造飛機引擎的新廠區都盡收眼底。不過,曾經的小村莊已經消失,現在變成了一片豐茂的森林和草地,并納入威爾土布雷根國家公園的一部分。我們正要離開的時候,在出口處看見一群學生正在門口等著排隊參觀。他們頭戴安全帽,耍下到100米深的礦井去體驗一下井內的礦工生活。
2005年,威爾士大礦坑煤礦博物館被評為全英國最好的博物館。它把當時的生活狀態和原始風貌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對前來參觀的后來者是一種啟迪和激勵。年年月月,用它曾經的輝煌,延續著威爾士早期工業革命的歷史,并加以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