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到訪柏林的游客必到之觀光區域——宮殿廣場,盡是博物館、大教堂、酒店、觀光船碼頭、餐廳和咖啡室。就在這區域的旁邊,突兀地出現一片非常龐大的空地。
空地一側坐立一個巨型長方體——藝術展覽空間。沒太多旅客察覺這片在核心地帶出現的空地是多么不合情理,也沒太多參觀展覽的游客問起這展覽場地為什么稱作“Tempor?tre”,意即暫時。這片土地的背后,帶著一個沉重的故事。
這片土地的前身是柏林城市宮。在德國戰敗以后,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瓜分德國領土,蘇聯分得德國東北部,以及首都柏林的東部。蘇聯進行地區封鎖,德國正式分裂為“東德”和“西德”。多少德國家庭自此以后被分隔兩地,于有生之年再沒相見。
蘇聯在東德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實行嚴厲的控制,甚至于20世紀60年代,興建柏林圍墻,從東德逃到西德者,格殺勿論。蘇聯在這片土地上興建“共和國宮”作為東德人民議會所在,當中包括大禮堂和保齡球場。
1989年,柏林圍墻倒下,蘇聯解體。
德國統一后,人民對于這象征黑暗歲月的共和國宮,百感交集。
共和國宮內竟被發現多處由有毒的石棉所建。幾經辛苦才將石棉安全清理,德國政府竟于2003年決定將整座共和國宮拆除。
國內民眾大力反對:這是歷史的一部分,德國人不就是聞名于二戰的殘酷,以及后來面對自身歷史的勇氣嗎?
沒有。政府沒理會反對聲音。清拆工程展開,而這建筑物,被再次發現殘留石棉,清拆過程一再拖延,于2008年年底,宮殿被夷為平地。在計劃興建新的建筑物的期間,政府在其上興建暫時性的藝術展覽,場地下Tempor?tre這名字,就是如此得來的。
2010年之夏,最后一個展覽完畢,政府卻難以動工重建柏林城市宮。因為在共和國宮被拆卸后,其周邊地區竟發現開始陸沉。
原理就像搖搖板:當宮殿還在的時候,它的重力讓周圍的地區保持在固定位置,但當重力消失,周邊地區(包括著名的柏林大教堂)就像搖搖板的一側往下沉。
沉重的共和國宮消失了,它卻一直固執地宣告:面對我。面對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