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海豚并非魚,游泳時尾鰭不會如魚一樣左右搖擺,而是像美人魚般上下擺動。各式各樣生動的泳姿都充分流露中華白海豚的淘氣特質。
徜徉無邊無際海洋
據統計,約有200條中華白海豚經常在香港西面水域出沒,屬于珠江口種群。若把在珠江口東岸和遠至澳門以西水域的中華白海豚也計算在內,這個種群的數目估計超過2500條。在香港的沙洲和龍鼓洲海岸公園以及大嶼山一代水域,一年四季都有機會看到中華白海豚。
不少觀者目睹中華白海豚母子一同游弋時,都禁不住問,為何母豚和幼豚色澤有天淵之別?
原來,它們年幼時身體是呈深灰色的,隨年齡增長身體會蛻變成如璞玉般的粉紅色,愈年老粉紅色又會漸淡。不過,即使是同一條白海豚,看起來時而白時而粉紅,白海豚身上的顏色不是由色素構成,而是它們獨特的調節體溫機制所致。
海豚游動時,表皮下的血管會膨脹以助散熱,紅色的血液令白海豚看來白里透紅,與人類運動時面色較紅潤的原理相似。通常較活躍的白海豚,身軀的顏色也會較為粉紅。
躍身激浪賞心悅目
值得一提的是海豚并非魚,游泳時尾鰭不會如魚一樣左右搖擺,而是像美人魚般上下擺動。各式各樣生動的泳姿都充分流露中華白海豚的淘氣特質。
舉例說,白海豚有時會躍出水面跳往前方,借助空氣阻力比水小的特質快速游動,追逐漁船以捕捉漏網之魚。有時候,它們又會垂直身體將頭露出水面,以探視四周環境。
白海豚玩耍時在水面翻動或用身體互相摩擦的畫面很賞心悅目,而它們跳出水面,躍身激浪濺起大量水花的動作更令人嘆為觀止。
種種姿態驟看恍似水族館的海豚表演,但我們不應忘記,這些高難度動作是出于自然。生態旅游可貴之處,就在于發現這種無法預測的驚喜,每人的體驗和感受也不盡相同。
觀豚勿擾
都市人難得偷閑出海觀賞海豚,期待一睹海豚多變的泳姿實在不難理解,不過,要遇上海豚還真講求緣分,有時等了良久都沒半點蹤影。即或窺見粉紅背鰭浮現海面,當你還在暗暗喝彩之際,它可能已淹沒水中。旅途上的心情就是如此徘徊在期待、欣喜與惘然若失之間。
事實上,觀賞海豚講究耐性。曾遇到焦急的孩子提議把魚兒拋進海中,吸引中華白海豚躍出水面。可是,這樣干擾它們的生活,很可能會減弱它們在野外覓食的本能,甚至影響它們的生存機會。
另外,由于水中能見度低,海豚主要是依靠聲納而非視覺以確定水中獵物的位置和辨別周遭的障礙物,水底的噪音可能會影響海豚覓食。因此,若發現海豚在遠處出現,必須按捺心中剎那間的興奮和沖動。
切勿試圖追逐海豚,及避免多艘船只一同圍觀,應與海豚保持安全距離,低速前進,航線盡可能與他們保持平行及避免突然改變船只方向以免嚇到或撞傷海豚,尊重它們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