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過程現在說起來簡直就是個悲劇:買畢咖啡,我在窄小的圓桌上展開“口袋本”,艱難地進入系統——
在“上網本”還沒流行起來的時候,我也曾迷過一陣子超小型筆記本電腦,那時候小筆電的價錢還相當棘手,研究許久才拿下了一臺某日系品牌的“口袋本”,接著就是俗到不行的橋段——包里揣著亮騷多過實用的機器跑去星巴克喝咖啡。
整個過程現在說起來簡直就是個悲劇:買畢咖啡,我在窄小的圓桌上展開“口袋本”,艱難地進入系統——好吧,迷你的身材要以性能上的折扣為代價,我早有心理準備。
我連上星巴克提供的免費無線網絡,反復嘗試了五次,花了大約十分鐘才進入我的Gmail賬戶,當收下一封信中的附件時,另一個十分鐘也過去了,于是我決定不再忍受這蝸牛網速,而是準備對付掉一篇專欄外加BLOG。
當我看了半部電影作為調劑,然后又看完幾篇啟迪靈感的文字,并剛打好一個腹稿時,筆電的電池卻已經開始告急。
幸運的是,我帶了電源,不幸的是,店員告訴我,電源插座方圓兩米之內的所有位置都已經被占滿了。
故事的結局是,我手拿著喝了兩口的咖啡,帶著滿腹的挫敗感灰溜溜地離開了那家咖啡館,一個下午一事無成。
時過境遷,當我再次帶著一臺“上網本”走入星巴克的時候,這臺“上網本”的價錢只有從前那臺“口袋本”的三分之一,性能卻要翻三倍不止——此刻的我充滿信心,感謝摩爾定律。
我將咖啡放在“上網本”邊,打開機器,進入系統仍是那么緩慢——好吧,我原諒它,這么多年來,所有必要的隨機啟動軟件都已經升級再升級,系統也已經補丁了再補丁。
如今已經有了3G網絡可用,令我不必再忍受星巴克所提供的蝸牛網速——但當我打開第三個網站,并同時啟動MSN時,我發覺,我的咖啡已經冷掉了。
天哪,相比多年前,它的運行速度幾乎沒有任何改進——如果賣機器給我的人所說的性能提高了三倍是真的,那么我猜網絡和軟件對性能的要求在這幾年來也隨之提高了三倍,但后者,卻從來沒人跟我提過。
我看了一集新的《CSI》,追了幾篇訂閱BLOG的更新,收了幾封郵件——就像平常用智能手機工作時的例行公事。然后我啟動Word,開始寫這篇文章,當我寫到這一段的時候,我敢保證時間剛剛過去兩個小時——而“上網本”的電池再度告急。
發生了什么事?它的宣傳資料上明明寫著可以續航一整天不用充電的,于是我連上官方網站,這才注意到了“全天續航能力”下的一行小字:“測試于理想狀態下,加厚版電池需另行購買。”
至此,我走進這家星巴克時擁有的自信早已蕩然無存,雖然我這次還是隨身攜帶了“上網本”的電源,雖然我的腳下有一個空閑的220V插座,但我已經無心再繼續這次測試。我將冷掉的咖啡一飲而盡,夾著“上網本”,帶著寫到一半的文章,走出了咖啡館。
作為“當紅炸子雞”的“上網本”,背后的事實卻是如此不能令人滿意。這么多年過去了,它在用戶體驗上卻幾乎停滯不前——運行速度依舊勉勉強強,電池續航能力的改善也十分有限,價錢便宜掉三分之二,換來的卻是笨頭笨腦的設計和粗糙的做工。
它的體積也從最初的7寸、9寸,到現在的10寸、11寸,甚至是12寸——要找到一臺像當初的“口袋本”一樣迷人的機器,除了依舊昂貴的換代產品,我幾乎沒有選擇——我不禁想問一句,如果連身材上的靈動也失卻了,“上網本”還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