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
走進迷宮一樣的非洲叢林
肯尼亞地跨赤道,東南瀕臨印度洋,氣候炎熱而潮濕,年平均氣溫27.9℃,一年四季花開似錦。令人叫絕的是,除了非洲大草原以外,這里還有許多一望無際的原始熱帶雨林。
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下飛機后,我們根據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的安排,乘坐一輛越野車直奔扎卡林區,當地女孩艾莎擔任我們的司機兼向導。
一路顛簸地穿越草地后,我們來到一片茂密的森林邊。下車后,考察組成員全部換上陸戰靴和厚厚的防蚊服,艾莎小姐帶領我們進入森林。
路越來越窄,寬度從一兩米逐漸變為羊腸小道,再后來僅能通過一人。在林中小徑上行走,我們必須當心兩側橫七豎八的植藤,稍不注意就會被絆倒。
上山時,記者一腳未踩穩,慌亂中伸手抓住旁邊的樹枝,哪知樹枝上面布滿了毛茸茸的小刺,手被扎到后奇癢無比,火辣的疼痛感緊接而來,最后手指全腫了。更令人心驚的是,草叢中還有毒蛇在竄動,神秘的熱帶雨林處處都隱藏著兇險。
途中,記者發現一種大得驚人的花朵:五片大花瓣環抱花心,整個花冠呈橘紅色,點點白斑綴于其間,顯得十分美麗奇特。艾莎小姐說這是堪稱世界花王的“大王花”,直徑最大可達1米以上,重約7公斤,花心像個大面盆,內可盛8公斤水,傳說它是婦科良藥,還具有補腎壯陽的功效。
美中不足的是,大王花剛開的時候香味迷人,但過了幾天就會變臭,連蝴蝶蜜蜂都不愿理睬它。更有趣的是,它還很“懶”,本身無根、無莖、無葉,全靠寄生在葡萄科植物白粉藤的蔓藤根莖上存活。
由于人們濫采,大王花已經瀕臨滅絕,保護這種珍稀植物迫在眉睫。我們今日能目睹它的風采,實為有幸。
此外,我們還發現了一種十分有趣的樹——旅人蕉。它身姿高聳挺拔,莖干直立不分枝,橢圓形的葉子有三四米長,不但形態壯麗,還有奇特功能。它的葉柄基部長有可以容水的葉鞘,葉鞘里貯滿了雨水,只要在上面扎一個小洞,甘露般的清水便源源流出,飲后頓覺清潤解渴。所以,肯尼亞人又叫它“水樹”。
與“金剛”面對面
這次考察,我們有一個重要任務:尋找非洲大猩猩。據說非洲大猩猩在世界許多地方已經絕跡,只在盧旺達和肯尼亞等少數幾個國家活動,想要找到它們的蹤跡并不容易。
就在我們進入森林的第5天,幸運之神突然降臨。中午時,大家正在前行,向導突然停下來,指向右邊的密林。我們望去,大概40米外的地方,有一只黑糊糊的大家伙正蹲在兩棵樹之間,虎視眈眈地注視著我們。我原以為那是只黑熊,沒想到有人壓低嗓門說:“快看,是猩猩!”
那只猩猩直腰坐著,足有大半個人高,壯碩的身軀上長滿黑灰色的毛,唯獨胸部鼓脹少毛;赤露的面部煞是嚴肅,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氣勢,和電影中的“金剛”簡直一模一樣。
我趕忙取出相機準備拍攝,艾莎小姐示意我向右邊走幾米,以便能正對著它。可我剛走過去,“金剛”就起身朝后方走去,急得我差點想出聲叫它停下來。雖然沒拍到照片,我卻看到了它銀白色的后背,原來它是一只銀背大猩猩。
艾莎小姐告訴我,這種銀背大猩猩站立時可高達1.85米,8~12歲時背部的毛逐漸由黑變白,這是成熟的標志,這時它便可以獨立成家并成為家長,而白色的背部毛色有助于它在行走帶路時便于其他家庭成員看見跟隨。一般一個家庭只有一只成熟的雄性猩猩。
我們跟著這只銀背大猩猩朝山下走去。沒走多遠,它就停下來爬到樹頂,折斷幾根較粗的樹枝,先拋給樹下幾只正在玩耍的猩猩吃樹葉,隨后自己才大口地吃。吃完后,它悠閑地坐在高高的樹枝中間觀望四面,作為一家之主,它得隨時觀察敵情,照看和保護好自己的妻兒。
不久,它又拿了根樹枝吮吸起來,稍后,我們明顯地感到它暈了,就像人類喝醉了酒一樣,模樣極其可愛。
艾莎小姐告訴我們,正常情況下,大猩猩食用植物時會像吃色拉一樣吮吸植物的汁液,這只銀背大猩猩吮吸的汁液里含有酒精成分,所以它才顯得醉意濃濃。
經過幾天觀察,我們發現非洲猩猩非常聰明,比如下大雨時,它們會折下樹枝,邊跑邊在頭頂上旋舞樹枝,以此遮擋雨水。而黑猩猩“釣”白蟻的情景更是生動:它先用前肢的指尖捅開白蟻封住的洞眼,然后找來一根樹枝,伸進洞里把白蟻“釣”出來,像人們吃羊肉串那樣用嘴把沾在樹枝上的白蟻捋著吃掉。
猩猩的幼仔模仿能力很強。一只腹瀉的猩猩摘下一把樹葉擦臀部,它的幼仔跟在它后面,模仿了兩次。顯然,小家伙是在學習,這說明它們具有相當程度的智力。
看野牛與非洲獅較量
走出森林,考察隊一行來到肯尼亞與坦桑尼亞交界處的塞倫蓋蒂大草原,這里是非洲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生活著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令人驚訝的是,我們連續多日駕車前行,一路上都沒有發現水源,看來野生動物要在這里生存是相當不容易的。
我們深入到保護區腹地時才發現了一個大水塘。還沒靠近,就聽到水塘邊的樹林里傳出異樣的響聲,緊接著,一頭雄性非洲野牛從樹林里沖出來,直奔大水塘。隨后,200多頭非洲野牛按雄性在前、雌性和老幼在后的次序也一一跟了出來。
它們來到水塘邊,有的伏下頭喝水,有的走到水塘里翻滾洗澡。看來,這個非洲野牛大家族就生活在這附近,水塘大概是它們賴以生存的唯一水源。
就在這時,一頭威武雄壯的成年雄性非洲獅領著7頭成年雌獅,從另一個方向走向水塘。看來它們也居住在附近,也以這個難得的水塘作為飲水處。
領頭的雄獅無疑是群獅的首領。它身長不少于1.8米,體重不少于230公斤,頭部披著長長的深棕色鬃毛,加上嘴里那兩排鋒利的牙齒,威武得讓人感到恐怖。另外幾頭雌獅的體重都在150公斤左右。
它們的對手——非洲野牛,成年雄性體長超過2米,身高也在2米左右,體重則在650公斤以上,且長著兩只碩大、彎曲、鋒利的角。而成年的雌性野牛體重也不會少于500公斤,頭上的兩只角雖然稍小,但角尖同樣十分銳利。
雙方若是爭起來,誰是贏家?
水塘里的野牛見勁敵靠近,紛紛爬上岸來,跟岸上的同伴們一道把頭上的角對準獅子,堵住獅群前進的道路。獅子王昂首怒吼,7頭雌獅沖向野牛群,雄野牛把雌野牛和小牛們圍在里面,自己在外面承擔起作戰的重任。7頭雌獅幾番沖擊,都被野牛們用銳角逼退了。
一頭雌獅繞到了野牛群的另一側,想尋找進攻的突破口,一頭強壯的成年雄野牛突然沖出來,朝它殺去。雌獅轉身就跑,邊跑邊回頭張望,似乎在有意地引誘對手跑離團隊。
野牛跑了一陣之后累得氣喘吁吁,速度放慢,這時,雌獅猛地殺了個回馬槍,一口咬住野牛右側的脖子,并將兩只鋒利的前爪抓到野牛身上,想把野牛放翻在地。可是這頭野牛力氣大個頭大,身上的皮又厚又硬,狂跳了一陣后居然把雌獅甩了下來。
緊接著,獅王親自出馬了。它咆哮著飛奔到野牛的身后,一口咬住野牛的后脖,同時用力地將四爪往下摁,想把野牛摁趴下。先前的雌獅見狀也來了勁,配合著獅王想“拿下”野牛。野牛的背上、后脖上、頭皮處已是鮮血淋漓,身軀也開始發抖,但它仍堅持著不讓自己倒下。
另外6頭雌獅抵擋不住野牛們的群攻,不得不且戰且退,而數十頭雄野牛見被獅王和雌獅咬住的同胞快支撐不住了,發瘋似的沖過去解救。獅王跟雌獅見野牛們來勢兇猛,只好“識時務”地跳開了。
最終,獅王領著眾雌獅撤退了,雖然水塘就在它們眼前,可它們身為“草原之王”“獸中之王”卻連一口水都沒喝到……
當地的野生動物專家說,這兩種兇猛的動物為了一個水塘,不得不進行無休止的戰爭,然而,沖突不僅沒有使它們任何一方衰敗,反而促使它們都更為強大,從而建立起新的力量平衡。這證明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
(選自《女性天地》201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