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在遭遇危難之時,“愛國主義”的旗幟往往是最能鼓舞人心的,因為只有大家一起來愛國,國家才能不會敗落,才能擺脫危難。家與國從來都是唇齒相依,國敗落了,家也就不保了,所以人們愿意“投死為國,以義滅身”。
面對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愛國主義的口號再度響起。針對房市的低迷,合肥市的一位官員就提出“現在買房,就是愛國”。又有北京市一位政協委員提出要“發動一場愛國消費、擴內需、救中國的運動”,“讓每個人、每個單位把我們一年的收入都進行消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金融危機影響國家建設之深,拖累經濟發展之重,強調“愛國消費”似乎恰當其時。
然而,回首既往,這一所謂的“愛國消費”的號召實不過是我們的一種慣性思維。一直以來某些執政者太喜歡把“愛國主義”作為一種執政手段,想當年糧食嚴重匱乏之時,家家戶戶朝不保夕,廣大農民被號召交“愛國糧”。一些地方發展生產不走正道,專司煙酒,造成大量低質產品滯銷,人們被號召抽“愛國煙”、喝“愛國酒”。在市場進入多樣化時代,面對賣不出去的大白菜,人們又被號召買“愛國大白菜”。
這些做法,貌似為國家計、為民生計,實際上只不過是治政乏術者的黔驢之技、救命稻草――這些所謂的“愛國之舉”其實與愛國并無關系,就像講不講衛生與愛不愛國一樣。他們不是及時地承認治政的乏術,不是及時地糾正決策的錯誤,不是從根本上尋求解困良策,而是簡單地把問題和矛盾轉嫁到民眾頭上,讓民眾為他們的低能和決策失誤埋單,還美其名曰,這是一種愛國主義行動。
把一個人的行為選擇與“愛國”緊緊聯系在一起,這確實是一個很巧妙的鏈接,因為“愛國是人最高尚的情愫”,“誰不屬于祖國,那么他就不屬于人類”,是否愛國關系到一個人的政治信仰、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你交不交糧,已不只是你自己是否挨餓受饑的問題,而是對國家的忠誠度問題;你買不買大白菜,也不是你愛不愛吃白菜的問題,而是關不關心國家建設的問題。好響的口號,好大的帽子,這一切已完全由不得你聽不聽召喚。于是它不僅將他們的低能和決策失誤而導致的后果得以消弭,而且還因此堂而皇之地掩飾了他們應當承擔的錯誤。
金融危機當然不能說是我們治政者的錯誤,但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抵制金融危機,不能把損失降到最小程度,則必是一個錯誤。面對席卷而來、侵入深層的金融危機,作為治政者,重要的是作出科學決策、采取有效手段來積極應對,讓人看到希望,樹起信心,這才是正道。不錯,鼓勵人們積極消費也不失為一個辦法,問題在于人們把“一年的收入(甚至所有積蓄)都進行消費”了,是否有后顧之憂?有什么樣的社會保障體系來保證人們沒有后顧之憂?我覺得官員在這些問題上多出良策、多出奇招,這要比揮舞“愛國主義”的大旗來忽悠人們奔向樓市、奔向商場要得體得多。
當今的民眾畢竟不再是當初的民眾,他們的科學理性和證偽能力要比我們想象的強得多。積極消費是愛國,適當消費是愛家。國,我所愛也,家,我也愛也;愛國與愛家要兩者兼得。如果進行的是一種無謂的愛國,那就不如好好地愛家。國敗家不存,家窮國不富。這就是當今人們的思維邏輯。
進行什么樣的消費既是個人私事,公權不得干預,同時也是由人們的消費能力所決定的。有錢人不愛國也消費,無錢人想愛國卻未必消費得起。正像有網友說的,我何嘗不想像買個饅頭一樣當場掏腰包買套住房,但卻不可能。倘若以消費論愛國,那么某些深山海濱、北國南疆皆有別墅的偷稅漏稅的大款大亨們最愛國了,那些揮金如土、養著三房四妾的貪官污吏們最愛國了;相反,那些上街不肯打的而只乘公交,吃飯只吃路邊店而從不進五星酒店的平民,恰恰成了最不愛國的人了。愛國與消費的關系脆弱得如此經不起推敲。
美國前總統林肯有句名言:“心系大眾,萬事成功;置之不理,一事無成。因此,懷眾于心則行而遠,發號施令則行而近?!边@可以說是對用愛國主義綁架人民,或者說以愛國主義名義推銷“愛國大白菜”和將人們趕向樓市和商場者的最好回答。
摘自《雜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