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科狀元遭11所美國名校拒錄,成為今年高考的一大熱門話題。很多人對此感到錯愕,進而再次聲討應試教育培養高分低能者,并指出美國大學拒絕的不只是一名狀元,而是我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和每年全國其他地區的高考狀元一樣,作為今年北京高考的理科狀元,李泰伯同樣受到人們的關注,他們的簡介以及照片赫然掛網上;只不過,讓李泰伯在這當中聲名鵲起的卻是,美國11所大學都將他的申請拒之門外,其中包括常春藤、哈佛和耶魯。
與此相對照的是,李泰伯所在的人大附中今年約有30名學生被美國排名前20的名校錄取,其中哈佛有兩名;而被人大附中公認為“德能勤績”以及校長沈獻章親贊“是一位德才貌兼具,極富領袖魅力的人才”的李泰伯卻不在這些錄取的名單之內。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的申請出現了問題呢?”李泰伯反問,“或許只有美國人自己知道……我覺得他們選人的標準和規則跟國內不同,我覺得在國內上學,學生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李泰伯申請美國名校敗落的沖擊波遠遠超乎他所獲得的狀元榮耀所發出的光芒,以至沖出了古老卻現代的北京城,激起全中國的震動――人們從此知道,京城有個李泰伯。
其實,在美國本土,如果把SAT(學術水平測試)也認定為高考的話,很多SAT的滿分,也是被美國大學拒絕錄取的。美國大學之所以不是看到“狀元”就眼睛放光,立馬錄取,是由美國大學的錄取模式所致。這種模式有兩個特點,一是學生和學校雙向選擇,學生可以申請多所學校,可以獲得多張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二是學校評價學生的標準十分多元,SAT(或ACT、AP)成績僅僅是評價的一項指標,而且其所占權重,在有的高校的評價體系中還不到25%,遠低于一個體育特長生所獲得的評分。在這種錄取評價體系下,SAT滿分被錄取與不被錄取都是十分正常的,這不取決于他是不是狀元,而是大學對其進行的綜合評價。換句話說,在基礎教育中,肯定有一些高分低能者,而大學卻不會給高分低能者開綠燈。
但在我們這里,“狀元”不被錄取,卻變成了令人錯愕的事,原因同樣有二,一是在現行以分數為唯一錄取依據的高考錄取制度中,作為考試第一名的狀元,不被錄取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拒錄的高校必定是違背招生錄取規則的――根據招生規則,一名學生達到學校的錄取線而被拒錄,學校必須說出“正當理由”,否則就是招生違規,我國高考制度的公平體現為“低一分不被錄取”,同時也體現為“達到錄取分數,沒有特別理由,必定錄取”;二是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特別強調學生的高考科目成績,誰的總分成績高,誰就是“頂尖人才”,雖然一直以來有高分低能的傳說,但是,社會和大學對高分考生的青睞,卻一直未曾消退過。近年來我國高校嘗試自主招生,一直號稱要招收偏才、怪才,可最終檢驗自主招生成敗的,還是這些自主招生考生參加高考的成績,有多少位居全省前列。在集中錄取中,爭搶狀元更是內地高校樂此不彼的事。
于是,問題就出現了,在現行高考制度下,我國高校不能拒錄狀元,那么假如我國高校也建立類似美國大學這樣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體系,能學習美國的教育理念拒錄高分低能的狀元嗎?――無疑,按照這種評價錄取體系,必然會出現高考“狀元”被拒錄的情況,可想而知,這將引發怎樣的爭議。指責學校的錄取不公正、有貓膩幾乎是必然的,這就如近年來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大學很難把筆試第一名,但學術能力明顯很差的考生拒之門外,否則就將遭遇鋪天蓋地的質疑一樣。在這種情形下,大學還敢拒錄狀元嗎?
所以,美國高校拒錄狀元,給我們的啟示,除了形成多元的人才評價觀念,還有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即社會認可大學的錄取評價標準,接受其不錄取高考滿分者、最高分者是有道理且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否則,所謂對新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期盼,都將是葉公好龍。近年來,每每談到應試教育的弊端,大家就痛心疾首地呼喚教育理念與模式更新,打破傳統高考制度;可每當推進高考制度改革時,輿論又痛心疾首地呼吁這還是目前最不壞的制度,寧愿忍受“分數至上”這種早已落伍的教育觀和人才觀,不愿意看到一個高分學生被權勢交易之類的黑手拒之門外,畢竟分數公平還是可以指望的公平。這才是我國高校與美國大學相差最大的地方。
為此,必須建立能保障大學實行多元錄取制度的基本大學制度,在這一制度中,大學自主招生,對所有申請者進行考核評價的是學校教授委員會,進行招生監督的有學校理事會和學生自治委員會,如此一來,作為純教育事務的招生,將不受行政干擾,嚴格執行教育標準,大學也才能公正全面評價一名學生,也才有拒絕狀元的底氣和公信力。
摘自《價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