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夏季,全國各地農村的小麥、早稻、花生等作物的高產“衛星”競相“上天”,令人眼花繚亂。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等口號的影響和支配下,放高產“衛星”運動席卷全國,有些科學研究機構、高等學校也被迫卷入這一場神話般的競賽中。
毛澤東確信畝產萬斤、幾萬斤
“大躍進”運動中,毛澤東頭腦很熱,在成都會議和八大二次會議期間大講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問題,還做了“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的斷語。他鼓勵工人、農民、老干部、小知識分子打掉自卑感,砍去妄自菲薄,破除迷信,振奮敢想敢說敢做的大無畏創造精神,去剝奪“翹尾巴”的高級知識分子的資本。他提出,要在15年趕超英國的基礎上,10年趕上美國。他還提出,要有正確的“個人崇拜”的觀點。在急于求成思想已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破除迷信”,實際上是破除了科學;“解放思想”,實際上是鼓勵了浮夸。于是,一些離譜的“創造”誕生了。
1958年1月,廣東汕頭報告了晚稻畝產3000斤。一個月后,這個記錄就被貴州金沙縣一季稻畝產3025斤打破了。入夏后,全國小麥“衛星”目不暇接,爭相耀眼。6月12日,《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稱河南省遂平縣衛星農業生產合作社繼放出小麥畝產2105斤的“衛星”之后,又放出畝產3530斤的“衛星”。對此,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寫了一篇短文《糧食畝產會有多少?》6月16日刊于該報。他提出:土地所能給人們的糧食碰頂了嗎?科學的計算告訴人們,還遠得很!今后,通過農民的創造和農業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將會大大突破今天的豐產成績。因為,農業生產的最終極限決定于每年單位面積上的太陽光能,如果把這個光能換算農產品,要比現在的豐產量高出很多。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這些太陽光能把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自己的養料,供給自己發育、生長、結實,再把其中的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糧食,那么稻麥每年的畝產量就不僅僅是現在的兩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兩千多斤的20多倍!
錢學森的短文很快得到了毛澤東的注意。1958年8月4日、6日、9日,毛澤東先后到河北徐水、河南新鄉、山東歷城視察。他對群眾干勁沖天放糧食畝產萬斤、幾萬斤的“衛星”確信無疑。在徐水時,他還提出了糧食生產多了怎么辦的問題。8月初,他在接待來華訪問的赫魯曉夫時,以無比興奮的心情說,自1949年解放以來,“只有這次大躍進,我才完全愉快了,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完全有指望了!”他甚至問赫魯曉夫,蘇聯有沒有糧食多了怎么辦的經驗。
1958年10月27日,在參觀“中國科學院躍進成就展覽會”時,毛澤東和錢學森有如下對話:
你在青年報上寫的那篇文章我看了,陸定一同志很熱心,到處幫你介紹。你在那個時候敢于說四萬斤的數字,不錯啊。你是學力學的,學力學而談農業,你又是個農學家。錢學森同志回答說:我不懂農業,“只是按照太陽能把它折中地計算了一下,至于如何達到這個數字,我也不知道,而且,現在發現那個計算方法也有錯誤。”主席笑著說:“原來你也是冒叫一聲!”這句話把大家引得哈哈大笑。可是主席接著說:“你的看法在主要方面是對的,現在的灌溉問題基本上解決了。豐產的主要經驗,就是深耕、施肥和密植。深耕可以更多地吸收一些有機物,才能長得多、長得壯。過去是淺耕粗收,廣種薄收,現在要求深耕細作,少種多收。這樣可以省人工、省肥料、省水利。多下來的土地可以綠化,可以休閑,可以搞工廠。”
得到最高領袖毛澤東的認可和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的大力推介后,大科學家錢學森的這篇短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958年11月21-27日召開武昌會議時,“大躍進”初期的狂熱已過,亂象和問題出現不少,中央開始降溫。在會議初始的一天晚上,毛澤東找秘書李銳談話。在談到糧食“放衛星”問題時,李銳特地問毛澤東:你是農村長大的,長期在農村生活過,怎么能相信一畝地能打上萬斤、幾萬斤糧?毛澤東說看了錢學森寫的文章,相信科學家的話。
摘自《文匯讀書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