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本能地喜歡用忠實的人,強調人和人的忠誠關系,并在熟人中把一部分關系發展成為忠誠關系。
為什么要這樣做?在早期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由于法律、制度、規范沒有保障,只能通過人來獲取基本保障。人和人這時候的保障,最高的目標是結成相互忠誠的關系,特別是員工對于老板的忠誠關系,以此來應對制度的不確定性和外部環境的不公平性,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和我們講的競爭力。
換句話說,中國民營企業重視忠誠問題,往往是因為對制度沒信心、有不安全感而采取的被動防御措施以及企業經營中不得已的手段。但是這種忠誠關系往往被一些老板過分使用,以至公司內部少數人結成特殊關系。這種特殊關系對公司經營到底是利還是弊呢?我認為短期有利,長期來看不利。不按照制度辦,越忠誠的人越容易超越制度,最后會使組織內部發生混亂。組織成本不斷上升。
另外從中國民間文化來看,要想讓人忠誠,你付出的成本也很大。
到底怎樣才算忠誠?很多事往往與老板的想法背道而馳。比如有一個很有創造性的老板,創業初期因為對企業很多不規范的做法擔心,于是覺得財務人員的忠誠非常重要。他想來想去,最后想出一招兒——到監獄里找財務人員。他在監獄里專門找坐牢的會計,而且是坐牢還不出賣老板的會計。他通過監獄管理人員打聽,這人有沒有出賣老板,在監獄里是不是守口如瓶。如果行,他就把這人撈出來,變成自己的員工。這人感念他,同時又因坐過牢,就比較能扛得住,他用過之后也覺得這樣的人確實比較忠誠。但是這個做法帶來了一個負面成本,即道德成本。大家一旦知道老板是從監獄里找人來做財務,一定會猜想這個老板肯定干了很多壞事。一旦大家對他失去信任,企業的危機就接踵而至。
即使是忠誠的人,被抓進去以后,他跟老板也在玩囚徒博弈:老板如果還在外面,他怎么能知道他要是不招老板會怎么對他?而一旦老板也被關進去,跟外部信息隔絕了,他又該怎么來判斷這件事情呢?所以當他不能判斷的時候,再加上平時受到監獄人員的管理和審訊,以及各方面信息的刺激、誘導,他就會招供。
正常情況下,忠誠到底會有多大的成本?一個忠誠的員工,他和公司領導的關系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第一是要求特殊回報的關系,因為忠誠一定要有回報。按照中國的人際關系模式,一旦變成了熟人,熟人又變成親密的人、變成家人,他既可以不要回報,表現為無限犧牲,也可能無限地要求回報。他可能會在心里嘀咕:我跟大哥這么多年,大哥就得管我的事,老婆孩子都得管。
當你要給他更多回報的時候,制度不允許,你就得在制度以外處理。于是這個人會形成凌駕于制度之上的優越感。他忠誠了,其余99%的人就都不忠誠,組織就開始分裂。
另外,如果他跟隨你幾十年,預期特別高,最后發現有落差,于是就會生怨。這種怨恨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積在心里不說,另一種是經常說,說出來以后也可能被別人利用,于是當你的對手要加害于你的時候,就會從這些人身上打開缺口。你為什么要用可靠的人?往往是因為要做一些在企業或機構內部不便公開的事情,在企業或機構內部屬于保密的事情;而他掌握這些秘密。他離開的時候,因為怨,他可以拿這個事情來要挾你。
所以一個民營企業的進步,應該有一個標志,即老板身邊直接對他忠誠的人在減少,遵守制度的人在增加,公司的規范和透明度在增加。反之,不斷拉攏身邊忠誠的人去做見不得人的事,同時瞞住其他員工,令其他員工變得不忠誠,公司內部的危險也增加。因為總會有人打聽到不規范的事并拿出去舉報。你要是用忠誠的人滅他,結果更多的人會生怨,最后公司就垮了。我覺得一個民營企業進步的最終標志之一,就是老板消滅身邊最后一個對他個人忠誠的人,讓所有員工去忠誠體制,忠誠公司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