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曾三任兩江總督,一生與南京結下難解之緣,留下了許多珍聞逸事。其中,同治年間,巧用一把金陵折扇,為他干爹“擺平”了一場羞點釀出人命的官司,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斡旋與睿智,既給足了地方官員的面子,也避免了干涉地方公務。
同治年間,衡陽有一忠厚老農,一年清明節掃墓時與人發生了一場糾紛。對方仗著自己有錢有勢,硬將墳遷到他家的祖墳上來。官司由衡陽縣打到了衡州府,總是對方占上風。沒辦法,老頭兒只好湊足盤纏,直奔南京,找他的干兒子——兩江總督曾國藩。
到了兩江總督衙門,找到曾國藩,說明來意,曾國藩卻安排他先游覽幾天。老頭兒哪有心思游玩,玩了三天按捺不住了,就對干兒媳歐陽夫人細說來意,求她向曾國藩進言。歐陽夫人則勸他玩幾天再說。
又過了三天。當曾國藩辦完一天的公事后,歐陽夫人對他說起干爹特意來金陵的事:“你就給他寫個條子到衡州吧?!痹鴩獓@了一口氣:“這怎么行呀?我不是多次給澄弟寫信告訴他不要干預地方官的公事嗎?如今自己倒在幾千里外干預起來了,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干爹是個天本地分的人,你也不能看著老實人受欺,得主持公道呀!”夫人再三請求,曾國藩動心了。
第二天,正逢曾國藩接到奉諭升官職,南京的文武官員都來賀喜。曾國藩設宴招待,老頭兒也被尊了上席。敬酒時,曾國藩先向大家介紹,首席是他湖南來的干爹。文武官員聽了,一齊起身致敬。接著,曾國藩把干爹推崇了一番,說他一生勤勞、為人忠厚,怎么也不愿意到南京久住,說著從衙役手中接過一個用紅綾包著的小盒子,打開后拿出一把折扇又說:“我準備送干爹一個小禮物,列位看得起的話,也請在扇上題留芳名,做個永久紀念?!贝蠹曳畔轮芽?,接過一看,只見折扇上已工工整整地落了款,上款是“如父大人侍右”,下款是“如男曾國藩敬獻”。于是,大家也一個個應曾大人之請,在扇上簽起名來,有的還題了詩句。不到半個時辰,折扇兩面都寫得滿滿的。曾國藩興高采烈地把折扇收起,仍用紅綾包好,雙手奉送給了干爹。這老頭兒也懂得禮數,起身向各位文武官員作揖致謝。
席終客散,老頭兒回到了住室,歐陽夫人忙從他手中接過紅包打開一看,不覺大吃一驚:“干爹呀,恭喜,恭喜!”老頭兒臉色陰沉,好不耐煩地說:“喜從哪來?一把折扇算什么大寶?給我寫個二指寬的條子,才是上方寶劍?!?/p>
歐陽夫人湊到老頭身邊細說:“這可比您要的那個條子更寶貴呀,拿回去后,不論打官司也好,辦別的什么事也好,任他多大的官,見到此扇都會有靈驗,千萬不要把它丟了,隨手帶著,還能逢兇化吉呢!”一番話,說得老頭子心里熱乎乎的。
回到家后,衡州知府升堂,衙門八字開著,老頭兒手執折扇,大搖大擺地走了進去。在那個時代,被告上堂打官司,手執扇子是藐視公堂,要受到懲治的。
“把扇子丟下!”衙役喝令,老頭兒裝作沒有聽見,一個衙役上前從他手中奪過扇子丟到地上。“這個可丟不得,是我干兒子送的。”
知府大怒,驚堂木一拍:“放肆!拿上來!”知府接過扇子一看,“嗯……”他翻過來、覆過去看了后,又將視線轉到老頭身上,仔細打量了一番。然后,一聲令下:“退堂!”
老頭從衡州府衙門后堂退出來后,知府用轎子把他接了去,不僅將這把折扇恭恭敬敬退還了他,還熱情地款待他。他的墳山官司是輸是贏,也就可想而知了。曾國藩既沒有違背自己不干預地方官員的原則,也巧妙地幫助干爹解決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