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成為浙大計算初博士生的邵軍如果當時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中國也許會多一個科技新貴,但是杭州的數萬網球愛好者可能就沒有那么多賽事可以參加了。
1985年,全國高考招生176萬人,錄取62萬人,錄取率僅為35.2%。就是在這一年,溫州考生邵軍被浙江大學免試錄取了,專業是應用電子。第二年,在學校的體育選修課中,邵軍第一次拿起了網球拍,體會到網球帶給他的激情與快樂。隨后他加入了剛組建的網球校隊,成為其中年齡最小的校隊成員。當時的浙江大學算網球運動發展得早的,可是校隊卻沒有什么比賽可以參加。那時的中國正處于乒乓球項目的巔峰時期,網球還是少數人的運動。大多數時間,這些校隊成員們都是在自己練球。邵軍也不例外,作為校隊成員,他并未有過什么名次。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邵軍的網球水平不高,他默默地練著,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網球運動開始慢慢在同內活躍起來。
1994年,全國研究生僅招收5.1萬人,邵軍成為其中之一,專業是檢測技術及儀器。也是在這一年,邵軍拿下了人生中最有分量的一項成績——全國大學生網球錦標賽男單第一名。你很難看出這個身高一米八幾、戴眼鏡的疫高理科生身上蘊藏著這么大的運動能量。而因為個頭高且比較瘦,邵軍在網球圈獲得了“鴕鳥”這個綽號,這也是如今沙漠綠洲網球俱樂部名字的由來。“那時候我們打的是沙地,天很熱,我喝水少,跑得還很快,所以得了這么個名號。”邵軍笑著說。
研究生畢業之后,邵軍成為了計算機博士生。在那個研究生已經鳳毛麟角的年代,成為熱門專業計算機的博士生意味著什么可想而知。如果邵軍當時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中國也許會多一個科技新貴,但是杭州的數萬網球愛好者可能就沒有那么多賽事可以參加了。
或許邵軍有著理科生的大腦。但是他的身上流淌著網球激情的血液。所以在而立之年,邵軍沒有繼續走學術這條路,而是改行吃起了網球這碗飯。
依靠在網球圈子里建立的名氣,邵軍開始做起了網球器材銷售的生意。“男單冠軍”開的器材店吸引了眾多網球愛好者的光臨,能獲得一些“冠軍”的建議更是成為了店里提供的附加價值。雖然邵軍之前沒有什么管理經驗,但是當年他的不少同學已經成為大公司的老板或高箭。借鑒白大企業的經驗放在小小器材店上自然綽綽有余。邵軍的沙漠綠洲網球器材店也就做得風生水起,直到現在也是浙江省內銷售額數一數二的網羽店。
在第一次接觸網球23年后,邵軍覺得自己是時候為杭州的網球圈再多做一點什么了。于是,在2009年他承包了杭州江干區體育中心的網球俱樂部,“鴕鳥”給它取的名字仍然是——沙漠綠洲。
杭州江干區,位于“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錢塘江北岸。這個五代時曾是吳越網皇城的地方如今是杭州的開發新區,也是連接上海、浙東、漸西的交通樞紐。樹立在這里的高檔寫字樓和住宅區絲毫不遜色于深圳或上海陸家嘴。2008年底,占地24萬平方米的江干區文化體育中心正式啟動。作為一個綜合性的體育中心,自然少不了網球設施。兩片頂高14米的室內球場以及兩片室外球場成為了體育中心拼圖中的重要版塊。雖然球場數量不是很多,但是對于入住率尚低的新區來說,已經算是非常富余了。那么這樣好條件的場館交給誰來經營成了一個問題。
此時,在網球圈打拼二十多年,擁有自己器材店,同時正在尋找自己事業“綠洲”的“鴕鳥”邵軍自然成為了最佳人選。經過一段時間的洽談,2009年8月,經過裝修和包裝的沙漠綠洲網球俱樂部正式開業。這位已經42歲的網球高手迎來了事業上新的挑戰。
當被問到自己俱樂部和其他俱樂部最大的不同時,邵軍說道:“沙漠綠洲俱樂部的場地條件決定了它無法承辦大型比賽,但是我希望每年舉辦許多許多的小比賽,可能是三十場,甚至是五十場。”作為一般網球愛好者的多年參賽經驗讓邵軍明白,比賽對那些剛學會基本功的愛好者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因此俱樂部并不是一個只提供場地租賃服務的場所,為客戶提供教學培訓,并通過比賽來增長他們對網球的興趣,才是俱樂部長遠的發展之道。
“杭州目前面對中等水平網球愛好者的比賽太少了。高手不愁沒有比賽打,只要你有時間,有大把的賽事等著你參加。但是畢竟大部分打網球的人水平并不是那么高,參加太高水平的比賽,被一個高手三下兩下就打下來會使他受到很大的打擊。因此我就是要辦那種3.0水平左右的比賽,給這些剛練好基本功,水平又不是太高的人一個比賽機會。”邵軍說這話的時候,他的高校聯賽和杭州業余積分賽剛進行完第一站的比賽。在他的計劃中,今年這兩個賽事各要舉辦9站,另外還有專門針對30歲或40歲以上人群的賽事也在籌備當中。
作為一名在大學念了將近十年書的人。很難說他沒有“高校情節”,從邵軍將網羽店開在浙大旁邊就可見一斑。這樣一個有著很深“高校情結”的人把首個賽事鎖定在高校也就不足為奇了。和邵軍對俱樂部的定位一樣,沙漠綠洲高校聯賽的參賽對象并不是技藝高超的網球特招生,像目前位于中國業余網球排名第一的浙大學生李俊歧如果來這里一定會覺得索然無味。但這并不妨礙那些將李俊歧作為偶像的愛好者們在這個比賽中收獲快樂。如今這項賽事已經進入商業化運作,未來會參與進來的大學生也將越來越多。
沙漠綠洲的另一項賽事——杭州業余積分賽,則是被納入CTA(中國網球協會)業余排名積分系統的賽事。邵軍對這項比賽有一個形象的比喻,“CTA有許多賽事,有的積分高的那種就像大滿貫。我們這個比賽積分并不高,但是對于沖刺的選手撈點積分還是有幫助的。”因此,這項不分年齡、不分組別、看上去定位模糊的賽事仍然能吸引不少高手參加。最近邵軍也是在為這個比賽的招商而忙碌著,“如果別人交了50元報名費后能獲得價值超過50甚至100元的獎品,那么來參加的人即便沒有獲得任何名次,他也會非常高興的,以后有比賽也會繼續參加。”看似復雜的消費者心理在理科生邵軍的眼中仿佛1+1這么直接和簡單。
綠洲在沙漠中是行者的圣地,但是找尋綠洲的過程卻是艱辛的。
從商業上講,沙漠綠洲網球俱樂部并不是一個“金牛”項目。即便邵軍在網球圈中擁有不少資源,也不得不面對一些“急不來”的事實——江干區仍處于開發中,入住率不高,杭州的網球氛圍主要還是集中在城西。每月數萬元的運營費用是“鴕鳥”身上背負的重擔,但邵軍不會被它壓倒,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如鴕鳥般在沙漠中奔跑。他正為俱樂部尋找著外部贊助商,“一次活動找一個贊助商這樣太累了,我希望能找到一個大的合作伙伴,將全年的活動,以及俱樂部能提供的其他服務都打包給他。這樣我們也能更專心地為網球服務。”這又是一個10個1相加等于10的道理。
在邵軍看來,雖然俱樂部仍處于投入期,但是這段時間經營俱樂部還是收獲了很多。首先是吸引到了一批優秀的教練,其中有CTA女單排名第一的吳喬漪、第三的陳羚,還有CTA男雙第12的黃歆。有了這些教練坐鎮俱樂部,自然能吸引到不少學員。在采訪中我們看到,即便是中午,還有不少白領利用午休的時間來這里參加網球培訓。其次,邵軍的閉隊正在逐漸成長,他下面的小姑娘們已經能自己將賽事執行下去。要知道,在數月前她們還只是網球的“門外娘”。如果說還需要什么的話,那就是耐心。當一年有數十項賽事的時候,沙漠綠洲的其他業務也將被帶動起來,進入良性循環。那時的邵軍就會吸收充足的水分,步向下一段征程。
我們仿佛看到邵軍在沙漠中緩慢卻耐心地前行,沙地上留下一個一個的腳印。而那片綠洲已經進入他眼簾,在地平線那端向他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