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14年前與網球結緣后,網球就成為了趙新良生活中的良伴。家庭里,網球讓一家人其樂融融地相處;官場上,打網球這種形式更有利于他和朋友們增進友情、達成共識;即便是退休之后,趙新良依然在推廣網球文化的道路上一馬當先。
白雪皚皚的露天網球場上,一家四口人正埋頭清掃著積雪。騰出一片場地后,父親趙新良和大兒子趙越在底線嚴陣以待,隔網相對的另一邊是母親馬桂新和二兒子趙地蓄勢待發——一場四口之家的網球賽正要拉開序幕。
那一天掃雪有多久,他們忘卻了;那一天氣溫有多低,他們忘卻了;那一天打了多少個好球,他們忘卻了;那一天最終的比分結果,他們忘卻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所謂代溝,早已在球場上的歡聲笑語中消融了。
盡管春節一過,大兒子回到金屬研究所,二兒子返回了清華大學,但這幅其樂融融的網球畫卷卻塵封在了每個人的記憶中。時隔多年,在澳大利亞教書的趙越和在美國當工程師的趙地相約網到沈陽,和爸爸媽媽再次打起了網球,仍然倍感親切和幸福。
趙新良,遼寧省原副省長、遼寧省政協原副主席,他的網球情緣得追憶到14年前。他的夫人、沈陽師范大學教授馬桂新,也正是在他的帶動下拿起球拍,走上了網球場。66歲的老夫妻在場上是搭檔,切磋球技;在場下談網球,交流體會;網球文化使得親情、愛情更加浪漫、絢麗。
老當益壯:52歲網球起步!
1996年,時任省長助理的趙新良走向網球場時,已52歲。由于沉重的工作壓力,他處在“亞健康”狀態中,體檢時多項指標亮起了紅燈,醫生建議他選擇一項運動長期堅持下來。趙新良嘗試過散步、跑步、游泳、臺球、羽毛球等項目,最終讓他心動的卻是網球。
“一開始的時候打不出好球不說,不到10分鐘我就喘不上氣來,滿臉蒼白,感覺心都要跳出來了,打一次球就全身酸痛,得一星期才能恢復。能夠堅持下來,也是在高難度挑戰自己的體能和意志。”回憶起剛接觸網球時的情形,趙新良感慨良多。與他同時起步的不少干部對網球望而卻步了,而趙新良不但堅持了下來,第二年還把夫人電拉到了網球運動中來。夫妻倆在場上是搭檔,切磋球技,在場下談網球,交流體會,網球成了兩人交流的又一座橋梁。受益匪淺的馬桂新還曾給雜志投稿《網事如歌》,與讀者分享自己的網球心得。
盡管學球起步晚、網球的運動量也不小,可打網球這14年來,趙新良卻很少受傷。他把這歸功于科學的訓練方法:“我買了教學光盤和網球類的雜志,請專業教練做指導,一開始就走向正規化了。”
有了兩三年的網球正規訓練基礎,在場上可以打出理想的球,趙新良才真正感覺到了網球運動的樂趣所在。業內人士都說網球是綠色的“鴉片”,理解網球文化內涵并且走上正軌的人總是對它欲罷不能,趙新良也不例外。
省政府還沒有建室內網球館時,在東北的室外場地打球,絕對是個挑戰。然而趙新良和球友們一樣,不管刮風、下雨、下雪,都熱情不減。慢慢的,網球賽場上有了他的身影。從省直廳、局級網球俱樂部比賽、領導干部邀請賽,到高校院校長比賽、中網級別聯賽領導組比賽,直到隱去官銜參加老年組群眾比賽,到處都能看到積極參賽的趙新良,如果不告訴你,誰能想象省長級別的老領導也會在場上像年輕小伙子一樣揮汗如雨、沖鋒陷陣呢?
官場應酬:酒文化讓位網球文化
“一說到領導,大家總覺得他們是一臉嚴肅的樣子,整天想著國家大事。如同機器人一樣埋頭工作;其實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也都需要尋找適當的載體、氛圍、時間,去和上級、同事、部下溝通感情、增進了解、建立共識。”今年初,趙新良從領導崗位上徹底退了下來,看似無官一身輕,然而他的“多重身份”卻讓他成了一個閑不住的人:作為學術專家,他在不少協會擔任要職;作為東北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帶學生做論文毫不含糊;包括專題講座的課件都是他親自動手制作,一絲不茍。
而唯一的變化是,趙新良打網球時間更有規律、更有保障了:周一、三、五,參加省中直機關老年網球隊的訓練;周六、日,參加省直廳局級領導干部網球俱樂部的活動。記者在遼寧省政府運動中心室內網球館采訪的當天,碰巧遇到省政府機關的幾個廳局長以及省電視臺的原副臺長、省政府教研室原副主任都在練球,穿上運動裝的領導們,個個和藹可親、有說有笑、生龍活虎的。
聊起網球來,趙新良夫婦倆說道:“網球運動是高雅的群眾性全民健身活動。能夠經常打網球,第一,說明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第二,說明理解網球文化,理解現代體育精神;第三,說明善于處理好學習、工作、健身的關系;第四,說明業余生活豐富多彩,善于營造增進友情、親情的和諧氛圍與交流平臺。”趙新良認為:“官場上總有必要的接待、應酬,打網球這種形式,比起喝酒、唱卡拉oK更健康更文明,更有利增進友情、加深了解。各部委的球友來視察工作,業余活動很好安排,一般都會盡量壓縮就餐時間,更不會勸酒逼酒,騰出時間來網球場上切磋一把;工作上未盡的事宜,在打球時言簡意賅說幾句,少了套話,容易形成共識。打網球看似費了點時間,但是它有利于大家強健體魄、集中注意力,提高辦事效率。”
每年省政府機關體檢時,趙新良的血壓、血脂、血糖等數據全都達標,十多年前因為工作繁忙、長期伏案工作所引起的頸椎腰椎增生、髕骨軟化等退行性病變都得到了有效控制,他覺得這是網球運動的賜福。
文化交流:從白山黑水到大漠草原
自己在網球場上享受到了無窮的樂趣、收獲了健康,自然也要感染、帶動身邊的人參加網球運動,為推廣網球文化做點實在的事情,這是趙新良的至高境界。趙新良的網球之路也影響了二兒了趙地。趙地開始打的是野路子球,水平很難提高。后來他也開始了正規、科學地訓練,并加入了清華大學網球隊,當起了網球博客版主。如今,博士畢業后留美工作的趙地自然也把網球作為自己維系社會關系、聯絡朋友的最佳紐帶。
趙新良曾經分管教育工作,為了推動遼寧省高校的網球運動,在組織高校團體比賽對,他指導組委會做了規定:團體賽有兩場雙打、一場單打,雙打比賽規定必須有一個校級領導參加,否則這一分就自動取消。這一方法收效顯著,各大學校長為了爭取榮譽,紛紛拿起球拍練球,高校的網球迅速推動起來。此后,校長杯、教師杯、學生組比賽,每年都如期進行。“沒有足夠的網球人口,沒有強有力的社會關注和支持,網球的發展從何談起?”趙新良說。
為了幫助宣傳中網級別聯賽,把網球東北賽事由白山黑水擴展到內蒙古東五盟(市),趙新良還與原遼寧省網球隊的總教練王建軍、原遼寧省警衛局的副局長張玉奎、網球愛好者溫向陽四人一起背上網球拍,以自駕游的方式,到通遼、烏蘭浩特、呼倫貝爾等地以球會友,與當地網協就網球級別聯賽的項目深入對話,與球友們切磋、交流網球技藝;體味“天高地闊、駿馬奔騰、敬畏自然、英雄崇拜、誠信果敢”這種遼闊的草原情懷。小小的網球架起了溝通地域文化的橋梁,從白山黑水到大漠草原,地域文化真是各美其美、美不勝收。趙新良一行用他們的相機記錄了全過程。
研究地域文化與建筑特色、愛好攝影、熱衷網球,還有誰的晚年生活比他更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