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一直是在網球領域被廣泛關注的話題。而心智,卻不常常被網球^所提及。這期的《青少年網球之路》就讓我們來看看劉瑜教練對于青少年球員心智方面的想法。
關注培養青少年網球選手方面的相關文章已經很久了,很多前輩和同行們都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議和想法。而今天,我想談的既不是技術,也不完全是心理方面的話題,我想談一下心智方面的問題。心智,顧名思義就是心理與智力的培養。
靜下心的時候,我總是在想一個問題。如果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具備了十六歲或者更高年齡段孩子的心智,那他(她)會從一個什么樣的角度看待同齡的孩子?專業的網球教練都知道培養一名優秀的網球運動員所要付出的心血和代價,因為優秀的苗子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在這里,我想探討一下在培養孩子心智方面時我們所能采取的一系列方法:
1首先是了解孩子的性格,并針對其性格進行培養。
2充分了解孩子的身體狀況,也就是他的體質。
3結合體質再對孩子的運動能力進行分析。
4在得到以上的數據之后,進行一個綜合的評估和判斷。
5制定一個系統的運動規劃。并盡快實施符合他(她)的訓練方案。
于丹在解析《論語》時曾引用過英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博士的一段話:“世界上任何一種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而唯一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父母最成功的愛就是盡早地使子女脫離父母的個體,獨立面對一切。”這也就是說,越早地具備社會責任,越早地增強自己的抗壓能力,這個孩子的生命力就越頑強,越會更快地被社會所接受。我想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和一個優秀的社會人才,他(她)們的心智水平應該肯定超過同齡人。
這樣就給我們教練提出了一連串問題。如何提高青少年選手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提高他(她)們在心智方面的能力?我想這應該是我們廣大教練員們在培養青少年球員過程中的重中之重。這絕不是一個短期行為,他需要教練員在每一節訓練課中,不斷地強化,不斷地給予暗示,不斷地完善自我。記得,去年看體育頻道采訪丁俊暉時,記者對小丁問道:“如何看待這場比賽的失利?”小丁只回答了一句話:“比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樣一個才22歲,可以說還是個大男孩的話不由讓我回味了很久,一個沒有什么學歷二年前還因為比賽的失利而痛哭流涕的男孩,今天面對媒體卻如此淡定,我們可以想象他的心智水平應該已經遠遠超越了他的同齡人。所以如何正確地分析自己,分析對方,如何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是我們教練員應該讓青少年球員去學會思考的。這些年,看到一些年輕的網球選手在比賽中非常急躁,失誤頻頻顯得很青澀。但我想這應該不僅僅是青少年球員的問題。也是我們教練的問題,因為我們教練員自己的心智水平也依然有待提高。
今天的社會日新月異,一日千里,所以不論是作為一個優秀的運動員還是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社會人才,都需要我們盡快提高自己的心智水平。坦然面對比賽,面對生活,面對未來的種種困難,以成熟的心智去改變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創造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