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最火爆微博網站的架構師,和其讓世界高度互動的大夢想。
一個沒有獲利模式的微博網站,聚合著超過600萬的粉絲。比起全球第一的Twitter、大陸市場第一的新浪,在臺灣擁有最大用戶群的噗浪(Plurk)粉絲不算多,但背后卻藏著一個年輕人想要改變世界的故事。
28歲的云惟彬,高高瘦瘦,渾身散發著斯文氣質。很多人都以為這位噗浪小子是地地道道的臺灣人,但其實他來自馬來西亞,雖有華裔血統,但中文說得不太好。
總是一身T恤+牛仔褲的云惟彬與其說是個企業家,不如說他是個有著企業家精神的大學生。他并沒有因為噗浪而成為年輕富豪,現在每月獲得的微薄薪水,甚至比他的第一份工作——在美國做網站工程師還要少。
云惟彬創立噗浪的初衷,和另一位臺裔創業者陳士駿創只YouTube一樣,是為了解決一個小問題。
云惟彬當時發現,MSN與電子郵件無法做到一對多的迅速溝通。MSN開群組聊天,彼此講話常會有壓力,好像總要講個什么事才行。電子郵件則太慢了,無法實時溝通。他因此想開發出一個輕松沒有壓力,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而且能夠快速互動的新媒體網站。
云在美國做網站設計時,認識了在加拿大的Kan,和丹麥人Amir。Kan提出了創立噗浪的想法,并由Kan進行投資;云惟彬負責網站設計,Amir負責程序設計。
3人各自在不同的國家,云惟彬與Amir甚至還都沒有見過面,所有溝通、討論完全通過Email、MSN和噗浪進行。招募其它人加入團隊時也是如此。“我們討論任何事,都通過網絡,自己的工作內容都會主動報告。”云惟彬說,包括他接受了哪家的采訪。也都會寫Email告訴大家。
噗浪在2007年11月正式上線。如今,其全球使用者已超過600萬人,多數集中于東亞地區,在臺灣約有近400萬使用者,排名第一。每個噗浪的用戶,平均每天會花S5分鐘粘在這里,平均每人會發四條微博,回復20條微博,黏著度相當高。
噗浪類似MSN,著重對話,但MSN對話多半一對一,噗友發信息卻是所有朋友皆可看到,網絡名人朱學恒比喻:“像一群人圍在火鍋旁閑聊八卦。”噗浪另一特色是“時間軸”,以發噗時間作為呈現順序,實時性極高。
噗浪已成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SNS社群網站之一。今年8月,則是噗浪創立以來成長最快速的一個月,無論在新用戶注冊和舊用戶活躍度方面,都明顯進步很多,噗浪的整個流量,甚至超過Friendster與Bebo.com,這兩家都是擁有數百萬美金投資的大型互聯網公司。
云惟彬與陳士駿一樣,都是從一個“自己有需要”的念頭開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從未想到自己會成就這么大的網絡風潮。
談到經營管理,云和陳一樣都是懵懵懂懂,至于獲利與現金流,也都一樣沒有定見。“有些人是想要賺很多的,有些人只是想要過不同的生活。”云惟彬對《環球企業家》說。
早在一年前,許多全球知名的跨國互聯網公司都試圖買下噗浪,但云選擇拒絕。“不能說永遠不賣。”云惟彬說,如果對方開出很好的條件,可能會考慮。
噗浪也不放廣告。“不喜歡。”云惟彬說。
噗浪的帶寬成本遠低于YouTube,但是一直沒有找到盈利模式。噗浪與YouTube一樣,一直都把“創造使用者經驗”看得最重,甚至可以不顧自身盈虧。不過,類似這樣的過于理想化的創業初衷通常都會被商業現實無情地擊敗。但云惟彬卻深信這樣的價值觀,并以此來看待他的商業偶像——雅虎創辦人楊致遠去年被股東逼下臺一事:“他下臺了,因為雅虎沒有賺很多錢,搜索一直輸給Google,但他做的就是我一直想做的:讓大家玩網站玩得開心。”
噗浪現在有七個正式員工,與其說這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不如說還是一個互聯網“團隊”。重大決定都是采取合議制,一個人有一張票,完全民主;也無遠期戰略規劃,最長的計劃遠到6個月而已。云惟彬最不喜歡別人叫他老板。“我是一個沒有領導力的CEO。”他自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