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中國企業帶來顧問式服務的新一代銀行家
皮膚白皙、外表溫文爾雅的中德證券投資銀行部總經理費翔并沒有多數銀行家典型的咄咄逼人的氣質,但對于任何競爭對手來說,他的實力都絕對不容忽視。
在今年前九個月里略顯沉悶的資本市場中,其所服務的合資券商中德證券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黑馬:開業一年來,這家由德意志銀行和山西證券共同出資成立的券商已承銷和保薦了六單IP0項目,并擔任了華夏銀行、中石油、鐵道部債券的主承銷商,此外,中德證券還成為了工商銀行可轉債發行的財務顧問。盡管這與浸淫市場多年的老牌中資券商還無法抗衡,但與瑞銀證券、高盛高華等大多數合資券商最初一年的業績相比,已經是相當可圈可點的表現,而這背后操盤者便是費翔。
不過,在接受《環球企業家》專訪時,費翔對于這些卻顯得并不算太在意,在他看來,更重要的是讓中德證券“在三年內進入前五名”。
并非沒有機會。在國際市場,除了金融危機期間發生的破產及并購之外,投行之間的梯隊層次很分明。而國內的投資銀行目前卻仍處在行業初期的戰國時代,過去十幾年中,每隔三五年,券商排名就會有大變化,除了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較為穩固地占據在前列之外,其余各家均有不同程度的起伏。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開放,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已經看到了外資投行帶來的不同服務,并對本土券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對于類似中德證券這樣的合資券商來說,無疑是個好機會。 “現在拿到中國市場業務的投行就是未來國際頂尖的投行。”費翔對《環球企業家》說。
切入點
在中國并沒有太長歷史的投資銀行界,費翔可以算做是典型的第二代銀行家——文革后期出生,海外接受教育,畢業后志在將西方的金融理念和金融產品引入中國。相比于方風雷、劉二飛等最早的一批投行明星,費翔和其所代表的新生代力量更多接觸到的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經濟,這也使其對中國企業具有更獨特的解讀方式。
在費翔看來,中德證券已經完成的六單IPO項目中,每一個都可以為之進行不同的定義:輝煌科技是中國第一家鐵路科技企業的上市項目;九洲電氣是中國電力電子行業首家創業板上市項目;格林美是中國唯一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的上市項目;同德化工是山西省第一家中小版上市企業;啟明星辰是中國第一家創造性解決紅籌回歸A股的上市公司;而漢王科技則堪稱到2010年9月底為止表現最佳的科技股之一。
很大程度上,這些項目能夠最終成功得益于費翔所倡導的投資銀行業務模式, “我們不是通道制度,找個項目回來就做。”費翔對《環球企業家》表示,作為一家新成立的券商,中德證券更希望的是占據高端市場——不走低費用的路子,更樂于同客戶保持長期聯系,并爭取獲得市場影響力。因此,在中德證券內部,類似神華和中石油等大公司都有專門的項目組來負責。
這種團隊設置源于費翔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判斷。目前,國內企業的上市融資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看做是行政上的步驟,而不是被當做扶植企業發展的新手段,其后果便是如今70家擁有投行業務的券商多數都是一年只做一兩單IPO項目。早在2007年,中國資本市場的規模就曾經超過了美國市場,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資本市場的規模也必將繼續擴張,企業對投資銀行所需要的絕不僅僅是單純的IPO服務。 “在歐美成熟市場,投行是企業的顧問,而不僅僅是執行者。”費翔堅定地認為,在未來中國企業也會需要顧問式的投資銀行,穩定的不同梯隊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
如此“挑剔”與中德證券的股東亦不無關系。在經過金融危機之后,其外方股東德意志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已儼然進入全球第一梯隊,對自己的在華合資公司具有更高的期望。而中德證券的中方股東山西證券在中小板業務上也具有一定的傳統優勢。
而為了保證項目質量,費翔更是個敢于對客戶說不的銀行家。在德意志銀行工作期間,他曾經遇到一個企業想在海外上市,但由于業績不夠出色,費翔便勸其管理者等一等,否則即便是勉強上市,也不會引起投資者的關注興趣。當時客戶感到不滿,但最近,這家公司做完結構調整后仍然到中德來找費翔,希望能夠得到新的上市方案。
“我希望所做的項目都能和客戶保持長遠的關系。”采訪中,費翔多次強調其做投資銀行的基本理念。令人高興的是,這種做法已經得到了一些客戶的認可,在幫助啟明星辰A股上市之后,市場中眾多有意回歸的紅籌股都找上門來,因為既對海外上市熟悉,又熟悉國內上市通道的券商并不是很多。
融匯貫通
從之前在美林、德意志銀行至現在的中德證券,喜歡與人打交道、做事注重細節的費翔幾乎在每個階段都得到了高度認可。在不久前的一次會議上,美銀美林中國區主席劉二飛在對本刊記者提及費翔時對其贊不絕口,稱其“很不錯,很有潛力”。而現任中德證券的首席執行官王仲何在接受《環球企業家》采訪時更稱贊費翔是“少有的真正貫通中西的投行家”。
不過費翔倒是更愿意將自己定位成一個“開拓者”。盡管出生在北京,但13歲時,費翔便與父母一起去了美國,成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第一代小留學生,在大學畢業后,他最先進入了永道(普華永道的前身之一)金融服務組工作了兩年,期間接觸到了金融衍生品業務,便很想回國做衍生品交易員。可由于市場環境不好,費翔很快放棄了這個想法。
很快在另一個相關領域,費翔卻發現了中國市場的新機會。1gg7年開始,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如中移動、上海石化等開始在海外上市,諸多大型IPO項目更是頻頻提上日程。于是在2000年底,費翔回到香港,加入了當時的美林證券。彼時的美林正大力壯大中國業務團隊,并將以劉二飛為首的一批有經驗的銀行家招至公司。
而正是在這段中國企業初涉海外市場的寶貴時間里,費翔得到了足夠的經驗。在回到香港不久,互聯網泡沫破裂,投行界風聲鶴唳,美林在全球也開始了裁員行動。然而對于其中國業務而言,卻正是輝煌歷程的開始——從2001年到2005年,費翔負責或主要參與了中國電信、中海油、中國國航、東風汽車、中移動、攜程網等一大批企業的海外上市項目以及并購、發債項目。
其中,尤其是中國電信的上市讓費翔對中國的投資銀行業務得到了最深刻的理解。2000年,中國電信準備整體上市,預期發行規模100億美元。資本市場當時的窗口是完全打開的,但是后來的一系列變動包括分拆出網通,導致上市拖了兩年,到了2002年底中國電信上市時的規模只有16億美元,而且是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后惡劣的市場環境下逆市發行。這件事給費翔很大觸動:“一是把握機會很重要,市場的窗口期稍縱即逝。二是大型項目的復雜程度往往遠超預期,成功的投行家需要具有超強的市場判斷力及項目運籌能力。”
如今,費翔則希望將這些經驗能夠變成中德證券的競爭力。目前,中德證券的投資銀行部門已有近100人,擁有完整的研究團隊,并計劃在未來推出創新業務。與部分合資券商主要是作為外資投行香港平臺的內地延伸不同,中德證券的業務和團隊都更為獨立,在人才、審批流程等方面也進行了本地化改造。同時,由于德銀本身是一家全能銀行,在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兩個領域都有完整的產品線,因此在費翔的計劃中,中德證券將逐步引進一些合適于中國企業的產品,而在項目上也可能同德銀有更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