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中國崛起的又一證明,世界上最知名的兩個億萬富翁——沃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茨——來到中國,行程的一個目的,是勸說中國的億萬富翁們響應其“捐贈誓言”(Giving P1edge)通常而言,這一難得的秀場足以讓受邀者彈冠相慶,但最終,它卻成了一個檢驗中國慈善事業風向的惱人故事:富豪們自然樂于將自己的名字與巴菲特和蓋茨聯系在一起,卻不愿意冒“被捐贈”的風險。
由此,很容易得出東西方慈善文化差異巨大的結論,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簡單巴菲特和蓋茨的“捐贈誓言”構思始于去年,今年6月正式啟動據巴菲特描述,在美國,盡管有拉里·埃里森和喬治·盧卡斯等40位知名富豪最終響應其“捐贈誓言”,公開承諾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或離世后捐出至少一半財富,還是有為數不少的富豪在交談過程中迫不及待掛掉電話:一些富豪認為慈善是私人的事,不想公開化;另一些則一門心思把財富傳給下一代。
自上世紀初洛克菲勒和卡耐基等近代第一批億萬富翁開拓現代慈善事業根基以來,還從未有如此大規模由超級富豪引導的“勸善”行動。據蓋茨估計,超級富豪中只有約15%的人捐出了其大部分財富,通過他和巴菲特這種“慈善資本主義’模式的帶動,這個比例可能會上升至70%。
時機的選擇可謂關鍵:經濟衰退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慈善活動,但也為有實力的富豪提供了新的證明機會;太多美國企業和美國模式因危機走下神壇,“捐贈誓言”則在宣示,至少在慈善這一領域,美國商界仍是領先者
問題在于,對“捐贈誓言”退避三舍的中國富豪們往往只看到捐出過半身家這一驚人數字承諾——盡管“捐贈誓言”只是道德承諾而非法律合同,而忽略了蓋茨、巴菲特所代表的“慈善資本主義”模式本身。
“慈善資本主義”這一過去幾年頗為流行的概念核心,是號召超富階層在有生之年投身“高度參與的慈善”和“結果導向的捐贈”,把其捐贈視作“投資”,并用風險投資戰略和研究工具去管理其“投資組合”,在慈善領域實現生產效率革命。言而總之,新一代的慈善家將自己視作是“社會投資者”,以靈活的方式利用資源杠桿,建立網絡,不被動地尋求補救辦法,而是主動根據問題來找出治本之道(諸如蓋茨基金會以解決全球健康不平衡為核心目標),以期解決慈善事業中最棘手的一環:如何評估一個慈善組織的效能。在過去,人們對一個慈善組織的評價多停留在主觀評價上;一些慈善家的目標初衷含混不清;而常見的所謂財務、社會和環境的“三重底線”等衡量標準,也太容易被人為操縱。
“慈善資本主義”并非完美的解決方案事實上,很多慈善基金并不具備吸納大規模資金的能力,一些億萬富翁的資產流動性也欠佳、即便蓋茨基金會這類樣板,也被批評人士認為存在運作不透明、公司治理不完善等問題。而億萬富翁在慈善事業上的集體大手筆,也會被解讀為其在“打劫”深陷預算赤字的西方政府,以擁有更大權勢。
但“慈善資本主義”至少能克服傳統慈善基金會的一個巨大弊端:邁克爾·波特等人的研究發現,傳統慈善基金會不管其使命如何,都過于看重對個別項目的短期贊助而非可持續發展,在衡量成果方面則幾乎未作努力對于仍以在慈善晚會上競賽般把捐款數字抬高為榮的中國富翁們來說,這無疑是一門全新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