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拍片”模式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投資人的認同,現在只缺本地票房的引爆點
對功夫巨星成龍來說,想要知道中美兩個電影市場的差距,或許不用去做復雜的市場數據分析,看看他自己的影片《功夫夢》(The Karate Kid)就可以了。這部全部在中國取景,以熱門的功夫為概念的翻拍片在北美大受歡迎,上映十天票房超過l億美元,強勁的勢頭很有可能打破此前成龍電影《尖峰時刻2》在北美取得的2f8美元最高票房成績。
而在中國市場,第一周的成績卻不到3000萬人民幣,而且后續乏力,累積下來很難達到北美市場的火爆程度。
如果單純從票房看,這部由中國電影集團和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共同投資,被冠以“中美合拍片”名號的電影,這樣的局面不能算作皆大歡喜。據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此次中影投資額度很少,在總共4000萬美元的投資中,中影投資額為500萬美元。與投資金額相匹配的是,中影獲得的是中國大陸及其他部分亞洲地區的發行權。從目前中國市場的票房看,投資只能是回收成本而已。
但如果從發展趨勢來看,“中美合拍片”卻有可能成為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重要模式。一般而言,這樣的影片都有以下因素:由美國方面擔任導演、編劇、后期剪輯等核心工作,大部分資金也由美國方面承擔;而中國方面則出具演員,攬下中國市場的發行_:作。簡言之,“中美合拍片”就是注入中國元素,但從內核到包裝仍然極為好萊塢式的電影。
在《功夫夢》之前,曾有《功夫之王》、《面紗》等“中美臺拍片”,由于后者在北美市場的票房一股,并沒有激起太多的市場想象空間。但是隨著《功夫夢》往北美市場的熱映,投資人的熱情再次被點燃。
比如除了《功夫夢》,同一檔期的還有韋恩斯坦公司和華誼兄弟合作的《諜海風云》。這部電影兩年前在泰國搭景拍攝,雖然最終并未在北美上映,只走DVD發行渠道,但它在中國的公映市場的“復活”卻表明,好萊塢愿意在這個尚未完全開放的市場投入賭注。
另一個典型的“中美合拍片”是號稱投資1.3億美元的《人魚帝國》。這部尚在拍攝的3D電影,投資人期望海外票房能達到七億到八億美元,國內市場則是5億元人民幣。雖然其中有夸大成分,但是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這無疑也是對中美臺拍片模式的看好。
對好萊塢來說,進入中國市場合拍片無疑是相對不錯的選擇,因為有了中國方面的投資,就可以享受中國國產片的待遇,而不用擠破頭去爭搶每年20個引進片的名額,同時也能較為順利地獲得在中國被壟斷的院線資源。
而對處在手工作坊階段的中國電影來說,同樣也有利好。中國的同行可以從同好萊塢的合作中學到更為先進的制作手段和最新的產業理念。《人魚帝國》在拍攝過程中,美方表現的專業就讓中方獲益不少。比如在劇本上,美方對排版方式有其固定格式,連行距多少厘米也有嚴格規定,每天只拍一頁劇本,多了不拍。
在這個雙方都能獲得所需的模式下,“中美合拍片”接下來要證明的是,如何實現在中美兩地市場都票房大賣。《功夫夢》的成績已經表明,北美市場并非難以攻破,而在中國市場還需要摸索。如果有下一部影片能在兩個市場完勝,“合拍片就會成為必然的趨勢。”著名影評人張小北對《環球企業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