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旅行,最適合我這樣計劃不如變化快的人。其實孤單并不是壞處,獨自一人,更能靜下心來發呆、思考。更何況,在路上,有的是理解你的人,孤單只是內心深處某根敏感神經作祟。
我并不是一個天生的獨行俠,但是每次回頭再去看那些經歷的時候,就會發現每一次經歷困難越多的旅程回味起來也越有味道,比如那次去柬埔寨的吳哥窟!
巴肯山:日落
到柬埔寨旅游,一個必備的內容就是到吳哥巴肯山看日落。巴肯山距吳哥城遺址只有400來米,山不大,高度也只有70多米,卻是洞里薩湖平原一帶的“制高點”。我曾欣賞過巴肯山日落的照片:夕陽落在廣袤的森林之后,林海處翻騰著波濤般的紫灰色靄霧,隱約著灰黑色的吳哥塔尖。壯麗神秘、悲愴而悠遠,令人浮想聯翩!
當我隨著摩肩接踵的人流,手腳并用地爬上巴肯山頂時,已是落日熔金時分。燦爛的斜陽下,巴肯山第五層臺階上五座砂巖的主塔像用黃金鑄成般耀眼,塔上枯黃的葦草隨晚風搖曳,各層平臺上擠滿不同國籍來膜拜夕陽的游客,因沐浴在金色的暮靄中人人顯得凝重而神圣。靜靜地翹首以待,目送西沉的太陽。
極目遠眺,一派浩大壯闊的寧靜,一片雄渾蒼茫的沉寂。在橘紅色圓球完全隱沒的那一刻,大家不約而同地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應該是人們感恩于自然的由衷流露,也是對自己徒步跋涉的鼓勵吧!
暹料:交流
去吳哥就是要先到暹粒,吳哥遺跡群距離暹粒大約6公里,游客都是住在暹粒,然后每天再到景區里去玩。我住在暹粒河東岸小巷的新客棧里,房間寬敞,環境清幽,河對面就是郵局。
這里是背包客聚集的集體宿舍,我也入鄉隨俗,脫鞋上樓(樓道很干凈,每天都有服務員趴在地上一點一點擦干凈),就跟回家進屋脫鞋一樣。洗完的衣服就晾在院子里,餐廳都在院子里的涼棚下,還有各種文字的留言板、游客留下的書籍等。經常是大家在餐廳碰上吃點喝點聊點,然后又各自背著包出發去景區,這種大家庭式的生活感覺很親切,而且可以隨時和別人交流,信息共享。
吳哥:壯美
當密林中的盡頭出現了橫臥著的護城河。起初我還不敢相信這么快就到了,在內心期盼已久的神秘的地方一旦突然出現在眼前,竟然有些不知所措。沒有見到吳哥窟之前,腦海中對那個名字下蘊涵的豐厚內容有著無盡的想象。而當真正面對著吳哥久遠的故事、千百回廊的城堡、寺廟殿堂內那不可仰視的神圣以及四處彌漫的沉重鐵青色時,卻發現初時的想象是那么空洞。
吳哥景區主要分三大塊:吳哥大小圈、羅洛士群和荔枝山地區。我首先來到的是著名的小吳哥(Angkor Wat),據說柬寨國旗上面的那個三尖塔就是這里。用語言真的很難形容那種震撼,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平地里拔起這么一座三四層高的神廟。而且是純粹的石頭建筑,真的是太震撼了……
接下來的是吳哥王城(Ankgor Thom),這里真的很像中國古代的紫禁城,也是全石頭的建筑。其中南門和東門是最值得看的,尤其是東門。被稱為勝利門(victory Gate),傳說是當年吳哥國王作戰得勝之后,班師回國必經之路。王城歷史上曾有的宮殿已經坍塌,但是中心寺廟巴戎寺(Bayon)上的54個佛塔卻依然完好,每座塔的四面都雕琢著巨大的微笑著的臉龐,那是聞名于世的“高棉微笑”。遠離塵世的女王宮(Banteay Srei)是吳哥最古老、最美麗、最具有異域風格的建筑,它精致如絲的雕刻被人稱為柬埔寨人的瑰麗珠寶。
靜立城頭,看著城下熙熙攘攘的游客,護城河上的石橋、破墻而出的大樹都見證著這幾百年的滄桑。在吳哥窟內游覽經常會遇到身著黃色袈裟的僧人。事隔千年,僧人在吳哥窟仍然受到前所未有的尊敬,他們是神靈的侍者,是凡人與佛陀之間的紐帶。聽說現在有8萬多名僧侶居住在吳哥窟新修建的寺廟里。有趣的是,年輕的僧人遇到游人時都會很友好地用英文打招呼、聊天,據他們自己說是想提高英文水平。
結束吳哥之旅,我想我肯定會再次來到這片土地上,因為我在佛前祈禱,下次一定會有一個他陪我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