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伊春空難、火車墜河……意外事故頻發,以前保險公司磨破嘴皮硬銷的意外險突然成了市場上的明星險種,可這意外險該怎么買,并不是每個人都清楚。
出游·保險
圣誕就要來了,女兒嚷嚷著要去香港迪士尼玩,最近天下不怎么太平,我和老公都計劃著要給全家買份保險求個心安。請問,對于我們這種不是經常出家門的人,該怎么選擇?
律師答疑:
如果你經常去網站上訂機票,會發現機票后面肯定跟著一份20元的航意險,在網上買航意險更劃算,除了可以在保險公司官方網站提供的在線投保系統購買外,還可以通過淘寶等第三方網站提供的網絡保險超市投保。如果你還比較喜歡旅游,不妨考慮投保一年期的“交通工具綜合意外險”。去香港屬于出境游,投保境外旅行險產品最好包括緊急救援和醫療墊付兩項功能。出國游最怕遇到一些突發狀況。比如遺失錢包或證件。或者受傷等等,而推出境外旅行保險的公司一般都與國際緊急救援機構有合作,游客可以撥打救援熱線尋求幫助,部分大公司的救援合作機構還可以提供漢語服務。
經常出差分期購買航意險不劃算
我因為工作經常在廣州和武漢兩地跑,飛機和高鐵是經常乘坐的交通工具,本來我對這種候鳥式的生活并沒有多少擔心,可近期交通事故時有發生,我也莫名地擔心起來,真怕哪天萬分之一的“餡餅”也砸到自己頭上,盡管乘飛機時有20元的航空意外險,但總覺得應該再買一份求個雙保險。請問這航空意外險怎么買劃算?
律師答疑:
目前國內意外險產品種類繁多,但大致上可以分為幾類,一類是綜合性意外傷害保險,一類是專門的交通工具意外保障,如果再細分,還有專門針對飛行意外的航意險產品。根據不同出行規律,可以選擇不同的產品進行搭配。對于像你這樣的商務人士,經常乘坐飛機,每次花20元買一份航意險并不劃算,可以選擇保障期限較長的交通意外保障產品。目前綜合性交通意外保險產品保障時限通常為一年,保障范圍包括火車、輪船、公交車和飛機等多種交通工具意外。對于“空中飛人”而言,投保這類產品,可以保障一年內的航空意外,且不受飛機次數的限制。如果是短期內(如一周或一個月內)需要多次頻繁乘坐不同的航班,那么可以考慮臨時增加購買一份短期、高額的航意險,化解集中性的風險。當然,保險公司與信用卡聯手打造的聯名卡也是獲得航空意外保障的一個途徑。
婚姻·財產糾紛
出租老公的婚前房屋,租金算共同財產嗎?
我和老公結婚前,他自己擁有一套一室戶,結婚四年后,我們又按揭買了一套三室兩廳,并且很快搬到新家居住,而那套一室戶就出租,并和租戶簽了為期5年的長期合約。
最近,我發現老公有了婚外情,并且在外有了私生子。綜合權衡后,我們打算協議離婚,但是在討論財產分割時起了爭執。我覺得樓房這兩年的租金收入應有我的一半,但他不同意,辯解說房屋是他結婚前的個人財產,他出租個人財產的所得應該屬于他個人所有,根本沒有我的份。請問專家,真實的情況到底怎么樣?
律師答疑
《婚姻法》明確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工資、獎金:生產、經營的收益知識產權的收益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方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屬于《婚姻法》規定的“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你丈夫婚前房屋出租所得租金是歸他一方所有還是屬于你們夫妻共有,得看該租金是否屬“投資取得的收益”,確切地說。就是看出租算不算投資。
那到底什么叫投資呢?簡單地來講,就是謀求財產或資金在未來能夠增值或者獲得收益的所有經濟活動的總和。出租,是一種經營活動,而且是以獲得收益為目的的經營活動,雖然與其他經營活動相比較,出租的風險小、收入穩,但它并不是坐享其成,也必須付出辛勞,這個付出的過程就是投資的過程,也就是經營的過程。因此,房屋出租是一種投資行為,租金所得顯然應當屬于夫妻共同財產,你可以獲得應有的部分。
理財·糾紛
理財產品貓膩多,識別真相有妙招
我工作6年,手上有些積蓄,打算做投資但金融知識有限,每次去銀行,工作人員都會給我推薦一些理財產品。很多朋友的投資都沒有預期的收益給我敲響了警鐘,請問如何才能真正鑒別理財產品的優劣呢?如何在那些動人的廣告詞和醒目的收益率里去偽存真?
律師答疑:
1 細看風險提示。理財產品的“風險提示”很容易被忽視。因為銀行經常弱化這塊內容。所以,閱讀說明書掌握以下原則:由后及前,因為風險提示大多出現在說明書的末尾;由淺及深,先看淺色字,再看黑體字,因為淺色字是被故意淡化的;由小及大,先看小字,再看大字。多數情況下,潛在的風險和可能發生的虧損會被藏在小字說明里。
2 看理財單上的收益率是否是年化收益率。比如,一款3個月期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是4%,這并不代表你投資10萬元。3個月后能拿4000元的收益,因為這個“4%”是12個月的收益率。因此,即使預期收益到手,投資人也只能拿到1000元的回報。
3 警惕“文字游戲”。比如結構性存款,指在普通外匯存款的基礎上,嵌入某種金融衍生工具,通過與利率、匯率等波動掛鉤,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的外匯存款。這和我們知道的存款有較大的區別,至少它不具備本金無憂的特點。
購房·贈送面積
樓盤促銷“吃虧”送面積,其實根本不便宜
今年6月,我購買了重慶某個新開盤的房子,當時開發商打出“買80平方米送8平方米露臺”的優惠政策,我算了下,原來單價8400現在變成了8000出頭,等于降了400塊一個平方米。沒想到,一個同事告訴我,其實我根本沒沾到光,他的一個朋友在今年3月新政沒出來前買的同樣戶型和樓層的房子。單價為8100塊,開盤當天還有3萬塊優惠,這么一算,確實沒有便宜多少,只怪當初一貪心,沒有好好了解情況,請問,贈送面積的樓盤還有哪些貓膩是我們不知道的呢?
律師答疑:
“羊毛出在羊身上”、“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兩句話是房地產專業人士最多用來形容贈送面積現象的,高贈送率的房子相應的也是更高的房價。贈送面積作為如今開發商普遍采用的營銷手段,對于戶型靈活性的增加功不可沒。比如入戶花園、露臺等能增加室內空間的通風采光和景觀度,更加宜居,但也有很多是不實用的噱頭,購房者要冷靜對待贈送面積,不要一聽“送”就覺得占了便宜,而要先弄清楚送的有沒有用,比如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算一半贈送的入戶花園,其大小、形狀、朝向、位置等都影響實用性。
作為賣點的同時,贈送面積還是開發商節約成本的一個妙招。比如占地10萬平方米的樓盤,規劃獲批容積率(指小區的總建筑面積和占地面積的比率)是3,結果開發商做成了35萬平方米的總建筑面積,這5萬平方米就是通過各種的贈送面積實現的,不然容積率就得算3.5,開發商的土地成本和各項稅費都得高很多。多做些贈送面積不過是增加點造價,對開發商不算什么,因為影響成本的關鍵是土地,而土地最大利潤率是容積率,所以容積率上“能偷就偷”,更何況贈送面積大的房子消費者也喜歡,能賣更高價錢。
贈送地下室,質量問題物業不理睬
我是在淘寶網上做外貿成衣生意的,前年買新房時故意挑了一個有地下室的一樓,這個地下室是當時開發商贈送的。今年夏天雨勢兇猛,地下室積水有3厘米,一屋子的庫存衣服全部發霉,墻體上布滿了黑色的霉斑,我找到開發商,他們說開發商贈送的面積不記錄房產證,就不是他們服務的范圍。請問,是這么一回事嗎?
律師答疑:
贈送面積有三個秘密你一定要知道。一是贈送面積一般不會寫進合同,往往以簽訂《補充協議》形式,保證交樓的時候房間格局和樣板問或售樓承諾一模一樣。“贈送面積”也不列入《房產證》。業主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二是贈送面積可能要二次付費。比如有部分樓盤一樓或者二樓戶型帶有花園,開發商將這部分花園贈送或收取少量費用給購房者使用,但是有的已將花園面積計入全體業主的公攤,購房者很可能會二次付費。三是了解贈送面積的實用性,比如露臺慘遭垃圾襲擊,改建客房卻影響通風,贈送飄窗很矮。地下室不通風透氣,只好作為儲藏窒。入戶花園面積不大,則只能做生活陽臺,夾層高度小只能做雜物間。然而,不管地下室產權歸誰,也不管是贈送還是有償購買,它就是房產的附屬部分,該由開發商擔負其質量責任,你有權利進一步交涉。
購物·手續費
商家將刷卡手續費轉嫁顧客沒道理
前天,我在某手機城購買了一個手提電腦,因為沒有帶足現金,只能選擇刷卡,可是賣家說刷卡要收1%的手續費。因為提供刷卡數據支付服務的銀聯向他們收手續費,并稱商品利潤很低,請問這種說法合理嗎?
律師答疑:
商戶向刷卡消費者收手續費屬違約行為,消費者可向95516銀聯熱線投訴。因為,在每一份銀商集團與商戶簽訂的協議中,都明確商戶不可向消費者收取或變相轉嫁手續費。銀商集團向商戶收取手續費,憑借的是雙方簽訂的一紙協議,而消費者與銀商集團未簽協議,因此刷卡手續費是銀商集團向簽約商戶收取,與消費者無關。顯然,商戶要求消費者支付刷卡手續費沒有任何依據。如果消費者遇到強行索要刷卡手續費,只要消費者手里有商戶要求消費者支付手續費的證據,銀聯就可對簽約商戶展開核查。以違反協議條款為由,為消費者討回不該交的手續費。不過,如果商戶在刷卡前未向消費者提出索要手續費,也不排除手續費被商家暗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