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家長常常會在言行中不知不覺會給寶寶帶來各種影響。這些影響在培養孩子的性格、學習和生活習慣、品質等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積極的影響能促進寶寶的健康成長,培養良好的性格和心態。所以,在寶寶成長路上,家長請多給寶寶正面的影響,盡量避免負面的影響。
案例一:家長“教”寶寶挑食
很多家長在寶寶面前說“我不愛吃肉。太膩”,“我不愛吃菜,沒油水”,或和別人交談時,當著孩子面說“我這孩子只愛吃魚”,“我這孩子很少吃水果、蔬菜”等等……這種說法就是暗示寶寶:肉不好吃,菜不好吃,我只愛吃魚,我不愛吃水果。其實這樣,家長等于“教”孩子挑食。
對策
積極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有位家長介紹說他們家在吃飯時都很“夸張”,比如爸爸故意大聲說:“哇!好香!”一家人爭著說魚好吃,菜有營養。孩子一直生活在積極影響的環境里,家長也不會為孩子的飲食而發愁。這位爸爸總結說,大人不愛吃沒關系,可千萬別說出來影響孩子。
案例二,讓寶寶變得膽小害羞
有的家長讓寶寶和別人打招呼,寶寶不肯。家長就會說:“這孩子就這樣,膽小、害羞。”這種解釋方式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暗示寶寶“我膽小害羞”。正是由于家長給寶寶戴上膽小的帽子,時間長了,寶寶在父母的暗示下就真的變得膽小害羞了。
對策
家長不要再給寶寶負面消極的評價。膽小、羞怯的寶寶,在家庭這個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往往能大膽地表現自己,就像很多父母所說,寶寶在家里很大方、敢說敢鬧,而一出門就變成另一個人,要在家庭中給寶寶充分表現的機會;此外,讓寶寶多與小朋友交往,給寶寶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積極評價寶寶,建立寶寶的自信心。
案例三:寶寶病好后變得更嬌氣
洋洋生病了,天天都要打針吃藥。看著自己的心肝寶貝“受罪”,媽媽經常心疼地掉淚,奶奶還當著洋洋的面埋怨爸爸和媽媽沒有照看好自己的孫子。為了看護好生病的洋洋,全家人都忙得不亦樂乎,對他更是呵護備至,有求必應。過了幾天家人發現,洋洋的病雖然好了,但是脾氣卻比平時更大了,更嬌氣了。
對策
家長保持平常的心態,把擔憂、焦慮、心疼的情感藏在心里,盡量不在孩子面前表露出來,家長要用積極樂觀的情緒感染寶寶,可以跟寶寶聊天:“媽媽跟你這么大的時候也得過和你一樣的病,媽媽也怕打針,打針也會哭鼻子呢!不過疼也得打呀,不然病怎么會好呢!其實打針也沒什么可怕的,就像被小螞蟻咬了一口。”寶寶在家長積極樂觀態度的影響下,會領悟到:“每令人都有可能會生病,病了就要積極面對和治療,這點病痛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并從而培養寶寶不嬌氣,堅強自信的性格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