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高調對外宣布,8月底,美國駐伊拉克軍隊中的戰斗部隊將全部撤離,而剩余的5萬美軍作為過渡力量也將從肩負“戰斗使命”,轉為“外交使命”。這個消息像一枚重磅炸彈,在國際輿論中引起軒然大波。美國會不會按奧巴馬所言順利撤軍?美國的撤離到底是承諾的兌現還是不負責任的逃跑?美國撤離之后的伊拉克將會何去何從?這些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頭痛的奧巴馬
正如所有研究國際政治的人首先要記住的一句話:一切外交行動都是內政的延伸。所以高調宣布撤軍的奧巴馬其實緊盯著的是11月4日的那場至關重要的中期選舉。
8月2日,在美國亞特蘭大“傷殘老兵大會”上,被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和“維基泄密文件”事件搞得焦頭爛額的奧巴馬高調宣布了美國將按計劃撤出駐伊美軍的消息。他表示自己會兌現入主白宮時的承諾,按計劃撤出所有駐伊美軍。
他的計劃首先是在2010年8月底之前停止美國在伊拉克的作戰任務,撤走9萬人的戰斗部隊,剩余5萬人的過渡力量將從肩負“戰斗使命”轉為“外交使命”,主要用于“指導和幫助”建立一個民主的伊拉克政權。屆時,將有上百個駐伊軍事基地被關閉或移交,數百萬件武器裝備運回美國。同時白宮還表示,終止作戰任務并不意味著美軍在伊拉克任務的全面終結,8月31日后,駐伊美軍將轉入為期一年多的過渡期,期間美國將保留3.5萬到5萬人的部隊,直到2011年年底全部撤出。
這個重磅消息在國際社會掀起了軒然大波,所有媒體都開始揣測奧巴馬此舉的用意,而這項牽涉到重大歷史前緣的撤軍行動會否真的如期順利進行,全世界的人都在拭目以待。
其實,早在2009年2月,奧巴馬就曾公布過一張駐伊美軍的撤退時間表,但那時并沒有多少人真的把它當成一回事。如今再次這樣高調地強調撤軍,顯然是奧巴馬在面臨阿富汗戰爭困境、國內經濟死水和共和黨反撲企圖的一種權宜之計。“這就是我們目前按照計劃所做的,如先前承諾的一樣”。奧巴馬急于表明自己的確是在兌現承諾,因為他已經意識到,小布什犯了一個錯誤,而他要站出來糾正它,現在更重要的則是讓美國的選民們相信:他這么做對美國是有利的。
正如所有研究國際政治的人首先要記住的一句話:一切外交行動都是內政的延伸。目前的奧巴馬之所以會如此高調地重申撤軍行動,自然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11月4日的中期選舉即將來臨,不走運的奧巴馬卻被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和剛剛發生的“維基泄密文件”事件(見鏈接)搞得焦頭爛額。雖說這些都不是奧巴馬個人犯下的錯,但這也正是考驗一個領導人對大型突發事件應對能力的關鍵時機。但目前的狀況是,墨西哥灣泄漏的原油還在不斷地制造麻煩,“維基泄密文件”也鬧得滿城風雨,于是他目前需要的是一個能充分轉移大家注意力的事件——從伊拉克撤軍。
畢竟在入主白宮時,奧巴馬是將“從伊拉克撤軍”當做贏得國內反戰人士支持的一大法寶。而現在他執政已經有一年半時間,兌現承諾的壓力越來越大,而他仍然需要這批選民的支持,所以他拿出了按時撤軍這支強心針。同時,美國國內年輕人的反戰呼聲越來越高,他們并不希望美國再次陷入“越戰泥潭”,而奧巴馬選擇了向這股力量示好。
小布什政府的白宮安全顧問約瑟夫·伍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重申退出戰略有助于奧巴馬政府彰顯自己在伊拉克問題上言而有信。”但承諾是一回事,具體問題又是另一回事,奧巴馬要顧及的不僅是個人或政黨的“誠實”形象,作為總統。他還必須考慮美軍海外任務的成敗對未來美國全球部署和外交、軍事等長遠戰略的影響。
同時,這位黑人總統還要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即美國每兩年一次的中期選舉主要是針對國內議題,而他的撤軍計劃顯然不屬此列,反而是他在挽救國內經濟,減少失業率等民生大計方面的“不作為”會被無情地搬上臺面。據8月3日最新的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奧巴馬目前的支持率已經跌至41%,是他入主白宮之后的最低值。想要東山再起的共和黨人和新保守主義者露出森森白牙,高調批評該撤軍計劃是目光短淺的表現。他們認為他在此時強調撤軍不是出于“軍事考慮”,而只是為了逃避“國內政治壓力”。
雖然伊拉克戰爭的爛攤子不是奧巴馬留下的,但就目前來看,小布什闖的禍似乎只能由奧巴馬來扛,因為雖然這場戰爭不是他發動的,但美國人也不能接受這場戰爭在他手里失敗。雖然屬于不同的政黨,但他們都代表美國,一個國家在軍事政策上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必須得以保持。
混亂伊拉克:一地雞毛誰打掃?
薩達姆獨裁統治下的伊拉克富足而混亂,人們害怕的是總統的子彈;美軍打響戰爭之后的伊拉克危險而血腥,人們害怕的是美國人的手榴彈;重建時的伊拉克動蕩而不安,人們害怕的是恐怖分子的炸彈。這個從亂到更亂再到相當亂的過程,會不會隨著美軍的撤離而徹底崩盤?這正是現在全世界擔心的焦點。
雖然奧巴馬總統一再強調,美軍的撤離并不意味著美國在伊拉克任務的結束,美國政府還將幫助伊拉克建立起一個新型的政權和它的安全力量。“8月31日以后,你將看不到美國士兵在伊拉克大街上維護秩序,取而代之的是伊拉克人。”但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奧漢倫卻認為,奧巴馬的這一說法太“流于形式”。誰都知道,美國人在2003年3月20日打響伊拉克戰爭時所持的理由是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義”。現在7年過去了,所謂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被證實是子虛烏有,而“支持恐怖主義”的罪名也遲遲得不到證實。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場戰爭到目前看來確實是充滿了荒誕色彩。而為了這場荒謬的戰爭,美國和伊拉克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截至2010年初,美軍的死亡人數將近4500人,超過3萬人受傷,戰爭耗資近8000億美元,伊拉克一邊則在戰火中變成政治動蕩、暴力事件頻發的荒野之地。“這場戰爭至今沒有贏家,以后也不會有。”美國《時代》周刊的資深記者Joe Klein在奧巴馬宣布撤軍后說出了這樣悲傷的評語。
7年伊戰,只剩滿目傷痕
這場戰爭確實沒有誰會是贏家,但伊拉克卻成了絕對的輸家。
我們只需要稍微回顧一下就能知道。伊拉克的損失有多么慘重。在這7年多的時間里,這個國家有20多萬人傷亡,約400萬人成為難民,這個數字是該國總人數的1/7。同時,因為戰爭的蹂躪,伊拉克國內的基礎設施破壞非常嚴重,生產也遭到極大破壞,許多重建工程遲遲未能完工。以伊拉克老舊電網改造工程為例,數以十億計的美元已經投入其中,但現在仍有許多伊拉克人每天用電不到6小時,還不及薩達姆在任時期的水平。另外。石油開采作為伊拉克經濟賴以生存的根基,其原油產量迄今都未恢復到戰前水平。
另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即是生活秩序的混亂以及宗教派別間的矛盾。近年來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恐怖襲擊和自殺性攻擊愈演愈烈,據美聯社報道,現在有180萬伊拉克人為躲避戰火而旅居海外,而在戰爭開始前,這一數字僅為50萬人。過去伊拉克是個主權國家,而現在可謂四分五裂,甚至要想從伊拉克南部地區進入到北部地區,都需要辦一個類似“簽證”的手續。
種種情況都讓奧巴馬提出的美軍撤離的前提條件——“伊拉克國內局勢出現穩定跡象”站不住腳。8月份伊拉克政府給出的數據顯示,上月,伊拉克因為暴力事件死亡人數達到了535人。是近兩年最高的數字。于是慌了神的美國政府立馬跑出來否認,堅持說這個數字只有220人,是相對較少的一個時期。外國媒體就此揶揄:“奧巴馬政府從不計算伊拉克的死傷人數,但今年7月總統閣下恰恰好想上算術課了。”
維穩之路,道阻且長
現在就連伊拉克人自己也沒法為美軍的撤離而拍手稱快在愈演愈烈的動亂局面下維持國家局勢穩定都成為奢望遑論復蘇、
今年3月,伊拉克大選在炸彈與子彈的伴奏下艱難拉開帷幕,阿拉維領導的“伊拉克名單”陣營僅以兩票險勝,贏得議會選舉。但他們遠未獲得過半數的議席,不得不與其他黨派合作,組成聯合政府。而現在距離大選結束已經5個多月了,伊拉克國內各黨派之間仍然沒有就組成新政府達成妥協。什葉派和庫爾德人之間的矛盾也絲毫沒有得到緩解。
面對這種情況,美國人所謂的將“作戰任務”轉為“外交使命”的說法顯得那么蒼白無力。美國防務研究中心主任托馬斯·唐納利在評論文章《奧巴馬不確定的承諾》中說道:“奧巴馬8月2日的這篇演講極少觸及今后打算如何幫助伊拉克穩定局勢……他應該告訴美國人,他在美軍全部撤出伊拉克后對這個國家有什么打算。”
同時,大部分軍事專家也認為,美軍撤出后,目前的伊拉克政府根本無法控制國內局勢。現在,伊拉克平民最擔心的兩件事就是武裝組織和國內反對派勢力會趁美軍撤軍的空當進行反撲和伊拉克新政府組建失敗。伊拉克的局勢會不會隨著美軍的撤出而徹底崩盤?整個伊拉克都人心惶惶。和7年前的氣勢洶洶相比,如今的美國人只能垂頭喪氣地離開。這一場沒有勝利的戰爭留給這片中東沃土一地不堪的雞毛,時不時還會飛起來撩撥美國人的臉。
撤離伊拉克,下一站在何方?
在今年2月美國國防部公布《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前,“具備在不同地點同時打贏兩場大規模戰爭的能力”,是美軍遵循了25年的傳統軍事戰略。但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現狀。讓美軍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勝利遙不可及,及時抽身才是正解。那么在后伊戰時代,美軍的下一個行動目標將會是誰,各國勢力都在虎視眈眈。
阿富汗,想說愛你不容易
其實早在宣布從伊拉克撤軍之前+奧巴馬就計劃將部分從伊拉克撤回的軍隊派往阿富汗戰場,以盡早結束那場消耗更大的戰爭,
相比于伊拉克,阿富汗戰爭對美國的意義更為重要,它不僅折射著美國反恐戰爭的成敗,更意味著美國以阿富汗為基地、輻射亞歐的中亞地緣戰略目標的成敗。所以就在宣布撤出伊拉克戰場的同時,奧巴馬卻在暗地往持續了9年時間的阿富汗戰場增兵。而現在,奧巴馬的設想是,在經歷18個月“短暫密集”的軍事行動之后,美軍能夠在2011年7月開始從阿富汗撤出。顯然,對于這場開始于2001年的戰爭,奧巴馬選擇了以進謀退的策略。
而最近公開的“維基泄密文件”表明,白宮和五角大樓清楚地知道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是一場災難,這場戰爭正在削弱而不是加強美國的國家安全。這讓近來的阿富汗局勢在逐漸往不利于美國的方向發展,不知奧巴馬擲出的賭注會不會幫他如愿得到想要的結果——讓美軍從這個泥潭順利脫身?
伊朗,陪你血戰到底
就在宣布從伊拉克撤軍的前兩天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馬倫上將出面證實,美國的確是有攻打伊朗的計劃。
誰都知道,伊朗是繼伊拉克之后,美國在中東地區挑起事端的又一個借口,其中暗連的當然是在海灣地區的戰略及經濟利益。狂人薩達姆的下場并沒有嚇倒要扮超人的內賈德,這位打鐵匠的兒子從不懼怕歐美制裁和與奧巴馬叫板。在美國表示有攻打伊朗計劃的當天,內賈德就隔空傳音,如果美國對伊朗采取軍事行動,他們肯定會強硬反擊到底。
同時,在這個關鍵時刻,內賈德又于8月4日提出要與阿富汗加強在能源、貿易和交通方面的合作。他還表示愿意跟奧巴馬進行一對一的電視辯論,看誰對世界議題的解決方案更好。這種“單挑”式的挑戰實實在在地告訴美國:伊朗這塊硬骨頭不是那么好啃的!
暗戰太平洋
考慮到中國在亞太地區與日俱增的影響力,美國認為自己必須表現得更活躍,才不至于失去在亞洲的經濟地位。
7月22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出席第十七屆東盟地區論壇,延續了奧巴馬政府重返東南亞的戰略。7月25日至28日,美、韓軍隊不顧中國方面的強烈反對,在日本海高調舉行了為期4天的軍事演習。美國政治、軍事力量在亞太地區的頻頻動作實在不容忽視。巴基斯坦前財長謝赫德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考慮到中國在亞太地區與日俱增的影響力,美國認為自己必須表現得更為活躍,才不至于失去在亞洲的經濟地位”。
先前朝韓間的“天安號事件”就被美國大大經營了一把,美、日、韓三國的關系得到空前加強;然后它又到南海煽風點火,將東盟的幾個小國拉攏過來;再加上它對伊朗這個火藥桶似點非點的態度,很難讓人相信它不是在抑制中國。中國在伊朗有大量的能源投資,一旦美國真的與伊朗開戰,中國廉價的石油來源與石油運輸安全勢必受到影響。或許美國人正是看準了中國的這根軟肋,便在近期不斷以咄咄逼人的姿態向中方施壓,就是想讓中國被動地落入美方部署的戰略陰謀。于是這一場看似只有火花沒有硝煙的暗戰,也成為后伊戰時代,影響亞太地區安全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