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地生“豆蟲”、紅薯地生“青蟲”、麥地生“黑黏蟲”、花生地生“蠐螬”、棉花地生“棉鈴蟲”等。這些原本令人厭惡的蟲子,現在都成了高建民的滾滾財源。
發現新財路
今年26歲的高建民是安徽毫州大楊鎮人,2008年5月底,高建民隨朋友到縣城的一家酒店去吃當地有名的“老界嶺土雞”,味道卻很一般。酒店老板無奈地說,現在農戶為追求經濟利益,土雞也用飼料喂養,所以味道不如以前了。
回家后,父親殺了自家養的雞做給高建民吃。高建民連聲稱贊,說比飯店里的土雞香多了!父親說:“咱家的雞吃的是粗糧和蟲子,這才是正宗的土雞!”
當天晚上,高建民和父母在院子里吃飯。燈光下,蟲子到處飛舞。父親拿出一個裝滿了水的盆子放在燈下,不一會兒,蟲子就不停地往里掉。雖然一些大蟲子落到水里還能飛走,但盆子里還是剩下了不少小蟲子。第二天卑上,父親把盆子里的死蟲倒在地上,家里的雞立刻爭搶著吃起來。看到這一幕,高建民突發奇想:既然大家都想吃正宗的土雞、土鴨,自己何不捉蟲賣給養雞場和養鴨場賺錢呢?
第二天,高建民到附近的養雞場和養鴨場了解情況。老板們聽了他的想法后,紛紛稱贊,其中一個姓陳的老板激動地說:“現在人們的消費觀念變了,寧愿多花錢,也要吃綠色食品。我養了幾百只土雞,也不敢喂飼料,可這樣生長太慢,希望你多送些蟲子來!”高建民聽了,備受鼓舞。
當天晚上,高建民在自家的院子里拉上電線,裝上燈泡,叉在電燈四周放了十幾個水盆。燈一亮,一些黑色殼子蟲便朝光亮的地方飛來,有的掉入水中,有的落在地上。高建民忙把地上的蟲子“收集”起來,放進水盆里。這天晚上,他一直忙到凌晨2點,一共捉到了10多斤蟲子。第二天一大早,高建民騎摩托車把蟲子送到了陳老板的養雞場。陳老板很高興地說:“現在雞飼料3元一斤,但你的蟲子營養高,無毒副作用,我愿意每斤出5元錢購買!”高建民興奮極了。
此后,高建民的千勁更大了。他把院里院外都扯上電線,裝了七八顆燈泡。他家門前就是莊稼地,一到晚上,鋪天蓋地的蟲子便朝著有光的地方飛來,他就和父母一起把蟲子收集到水盆或水桶里。
蟲子貴如金
晚上捉蟲,白天往養雞場送,時間久了,高建民一家人都招架不住了。一次,高建民看到鄰居用粘網在池塘里粘魚,突然有了靈感:自己也可以用牯網粘蟲子啊!這樣就可以休息捉蟲兩不誤了!他立刻到鎮上買來了5副網眼最細的粘網,分別用長竹竿把它們固定在莊稼地里,然后在網上接上大燈泡。天黑后,他把大燈打開,鋪天蓋地的蟲子便飛了過來,很快,粘網上便密密麻麻地粘滿了各種蟲子。第二天一清理,竟足足有30斤重,賣了150元錢!一個月下來,他賺了4500元。除去電費,凈賺4030元。
用粘網粘蟲子雖然方便,但清理蟲子十分費時費力,而且有的大蟲子還粘不住。高建民想起城市用電蚊拍和滅蚊燈消滅蚊子的方法,不禁心生一計。他參照滅蚊燈,設計出了一種誘殺昆蟲的裝置。該裝置由支撐框架、廢舊電瓶和金屬柵網組成,通上電后,再大的蟲子碰上去,也會被電暈,跌落在地。第一次試用這種電網,地上就密密麻麻地落了厚厚一層各種蚊蟲,足足有五六十斤。
隨著捉蟲技術越來越先進,高建民決定擴大“生產規模”,他把閑在家中的表嫂和表妹都請來幫忙,每人每月800元工資。
7月的一天,高建民聽說鄰居王大娘家的兩畝黃豆田生了豆蟲,便主動請纓去捉蟲。
他用自制的捉蟲工具,和表嫂、表妹一下午就把豆蟲捉完了。豆蟲又長又粗,五六個就有一兩重,他們足足捉了幾大桶,有六七十斤重。高建民把豆蟲送到附近的養鴨場,以每斤6元錢的價格,共賣了三四百元。
不但做了好事,還賺了一筆錢,這件事對離建民啟發很大,他決定把捉蟲范圍擴大到村里的所有農田。村民們認為這是大好事,十分支持。于是,高建民從鎮上買回1000多米電線,又買了幾十個廢舊電瓶,把電網布滿村周邊的田間地頭。在靠近電網的地上,他們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水盆水桶,每天晚上,大燈泡一亮,田地里的飛蛾、螞蚱、蟋蟀和殼子蟲等紛紛撞上來,被電網擊落后,大多掉進了水盆里。高建民和表嫂、表妹守在一邊,每隔一會兒,就打撈一次盆內的蟲子,再裝袋。一個晚上,他們就能捉上百斤各類蟲子,價值500多元。
兩年狂賺50萬
高建民越干越有勁。他發現,農村的蟲子太多了:黃豆地生“豆蟲”、紅薯地生“青蟲”、麥地生“黑黏蟲”、花生地生“蠐螬”、棉花地生“棉鈴蟲”等。這些原本令人厭惡的蟲子,現在都成了他的滾滾財源。
高建民摸索出許多捉蟲技巧,比如“棉鈴蟲”必須在早上6點至8點捉,而對于“蠐螬”,則要在收獲花生時捉。在收獲后的玉米地里,蟋蟀、螻蛄和蝗蟲最多,一天下來,每畝地能捉上百斤蟲子。
要在樹林里捉蟲,高建民就挖幾個50厘米深的方形大坑,放半池水,在四周離地面20厘米處拉一圈兒燈,方圓幾里外的蝗蟲都會迎光飛來,掉進水坑。第二天,他再用篩子把蟲子撈起來,既省時又省力。
后來,高建民還琢磨出,不同顏色的燈光能吸引不同的蟲子。如:吸引螽蜥、蟋蟀、螻蛄和蝗蟲等,需要紫外線燈。針對不同的蟲子,使用不同的燈光,這樣一來,他捉的蟲子就更多了。
2009年初,高建民平均每天能捉到一兩百斤蟲子,一個月能掙一萬多元,除去電費和表嫂、表妹的工資,他每月凈賺8000多元。
為了擴大宣傳,推銷自己捉的蟲子,高建民在當地電視臺和報紙上做了廣告。許多養雞場、養鴨場和養豬場的老板看到廣告后,爭相向他訂購。這樣一來,每斤蟲子的價格漲到了6元錢。后來,他還買了電腦,在各大專業性網站發帖推銷。
現代化的傳播手段,讓高建民的綠色蟲子名氣大增,客戶蜂擁而來。這時,他決定再擴大規模。去年5月,他把鄰村打工回來的40多人召集起來,集中進行培訓,傳授捉蟲技巧,然后讓他們在各自的村子里捉蟲,自己則專門負責銷售。
一天,一個農家樂酒店的老板找上門來,要與他簽訂長期的昆蟲供貨協議。原來,現在的城里人喜歡吃綠色食品,城里的酒店流行起了昆蟲宴。由于蟲子不易捕捉,價格驚人,但食客仍然趨之若鶩。
這個意外的商機讓高建民大喜過望,他立刻與這個老板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從此,他將供給養殖場和酒店的蟲子篩揀分類,把動物吃的蟲和人吃的蟲分開來賣。供應給酒店的蟲子收購價高得多,每斤均價在20元以上。高建民不但利潤大增,還多了一個絕佳的銷售渠道。
到2010年8月,高建民捉蟲兩年多時間,竟賺到了50多萬元!這對于一個農民來說,是多么驚人的一筆收入!
如今,高建民的綠野生態蟲已成為當地Ⅱ向當當的品牌,訂單接連不斷。商建民高興地說:“是小小的蟲子改變了我的生活。”
編輯 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