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拓本的鑒定是一門較為復雜深奧的學問,它涉及的面較廣,因此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對文史、印章、文字學、紙墨、書法、地理基礎知識等方面較為扎實,學而不厭,勤學多問,持之以恒,定能較快地學成。
碑帖拓本的鑒別,就是分辨出真(原刻)、偽(翻刻)。在解放前,許多人稱碑帖拓本為“黑老虎”。因為它不容易懂,似乎十分神秘,高不可攀,實際通過研究考證來鑒定一些疑難問題,就不難解決了。
我認為在初學碑帖鑒定時,要做到多看、多比較、多摸、多學、多問、多看參考書,現將一些個人淺見供大家參考。
1.要充分利用各博物館、圖書館、收藏有大量碑帖的有利的條件,對收藏的碑帖拓本,要多看、有條件的可多摸摸,用手找到質的感覺,盡量多增加一些感性知識,對某一種碑帖的形制、大小、字體、紙張.墨色、行數,字數,甚至進一步觀察到,某碑帖字體的行筆、結構、行氣等,并要做到對碑帖的特點都要能記下來。通過反復的觀察,就會熟能生巧。如果熟悉某些碑帖特征,自可辨別其真偽、新舊、原刻和翻刻及贋品等。
2.對每一件拓本的情況大致掌握了,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無形中就會在碑帖鑒定方面積累許多經驗。
3.對同一碑帖的各個不同時期的拓本,如宋拓、明初拓、明中、晚期拓、清初拓、乾隆拓、嘉道拓、民國拓等放在同案上,進行反復比較。并找出各個時期拓本的特點和考據所在。
4.考證要詳;做考證要詳盡,要有耐心、要細、要不厭其煩。如此對同一碑帖又是不同時期的拓本,通過實踐的學習,反復核對,才能掌握鑒定碑帖的技能。
5.要虛心向行家學習,真正做到不恥下問。學會多看參考書,如王昶的《金石萃編》。有方若《校碑隨筆》,近人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近人容庚先生的《叢帖目》等,都是一些研究法帖的專門著作。但要真正學會鑒定碑帖這一門專門技能,光看書是不夠的,為此看書必須與看拓本實物相結合,才能對碑帖損泐情況、書法面貌有形象印象,便于理解和記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對名家書法要有明確了解,碑帖拓本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同時也是我國珍貴的書法藝術寶庫。對書法名家有著較為全面的了解,也可成為鑒定碑帖的依據。如歐陽詢的書法發展歷程可分早、中、晚期,各時期的書法風格不完全雷同;同時,歐陽詢除能寫出一手楷書之外,又擅長寫隸書。
7.學會鑒別出翻刻與偽造碑帖拓本,需從正反兩方面著手。即能識別真品,又要弄清偽品。對真與贗品兩種情況都得了解清楚,這樣才能說較為全面的掌握了鑒定技能,才能使鑒定盡可能地達到準確或接近準確的程度。
如果做到了以上七點,加上多年的經驗積累.再遇到碑帖就能識別真偽.優劣,對保護珍貴的國家文物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