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一個30歲的年輕人李曉敏,最近因為一部軍事長篇小說《遍地狼煙》而受到媒體關注。據了解,李曉敏以“菜刀姓李”為筆名在網上寫作的《遍地狼煙》,幾個月內網絡點擊超過3000萬,先后有數家影視公司及出版社搶購該小說版權。目前,該小說的紙質版已面世,影視改編權則簽約浙江橫店影視制作公司。難得的是,作者是個因家境貧寒,高中未畢業就出外打工謀生的民間寫手,一直生活在“體制外”,一切都得靠自己努力。
民間出高手,我一直這樣認為。像李曉敏這樣的以“小草”姿態開花結果的“草根”寫手,我還可以說出許多。他們沒有人們通常所說的“正式工作”(即有編制、旱澇保收的),主要收入來自碼字。所以,他們必須每天不停地寫,不停地向媒體投稿。這些人當中業績較好的,稿費收入不比一般的工薪階層差,一年弄個十幾萬元很正常。比起許多生活在體制內、靠財政供養的“專業作家”來說,他們不但收入高,成果也大得多——甚至,我認為,他們中的許多人,真實水平也比許多“專業作家”高得多。
面對這些“草根”寫手,我感到,對他們來說,文學是“逼”出來的。他們承認“文章為稻粱謀”,為了解決生計問題,他們必須多寫;為了能發表,他們必須正視市場,認真地寫。于是,數量多、質量高的作品就這樣被他們搗弄出來了。他們雖然坦言寫作就是為了稿費,但他們的作品已不僅僅是只能賺稿費。為稻粱謀,也是可以“謀”出好作品的。把文學“逼”出來,未嘗不可。
與李曉敏不同,我還認識一類作家,他們也是業余的,但他們有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他們寫作完全與金錢無關,在他們看來,文學是“閑”出來的。這個“閑”,不是閑得無聊的閑,因為這類作家們其實并不閑,他們甚至擔任社會要職,每天不是開會就是出差,忙得不可開交。這個閑,是閑情雅趣的閑,因為他們的心里裝著文學,所以,再忙也有這份閑心。這類作家,對寫作純粹是一種宗教式的精神追求。正是因為用了心,所以,他們忙里偷閑,往往也能寫出好東西。
文學可以“逼”出來,也可以“閑”出來。但是,文學不能“養”出來。
說到“養”文學,中國的讀者可能就來氣了。全國算起來有多少拿財政工資的“專業作家”啊?某些“專業作家”拿著財政全額支付的工資,不用上班(真正是“坐家”了),沒有寫作任務,一年下來,除了參加某些單位組織的有紅包的“采風活動”,寫幾個比記者的通訊稿強不了多少的“作品”,也不見他弄出別的什么。與廣大“草根”寫手們比起來,他們在數量、質量上都差得遠。“草根”們的作品,遍地開花,各種報刊都愛用,而某些“專業”們的大作呢,除了內定的報刊,自由投稿的話,不知成活率幾何?
看看當今文學,由“專業作家”們寫出來的、受讀者歡迎的有多少?即使是某些獲大獎的作品,也是評論圈叫好、讀者不買賬。關鍵的原因,我看就是因為這些作家們拿著旱澇保收的工資,沒有市場的后顧之憂,所以基本不考慮讀者的需求。一家報刊如果不考慮讀者需求是要倒閉的,一個作家不考慮讀者需求為何不能下崗?
養作家不如養作品。把作家推向市場,把錢省下來對真正受歡迎的作品進行重獎,也許,“著名作家”比“著名作品”多的現象就可望扭轉為著名作品比著名作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