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特征表現
對于文化,有許多定義和不同的見解。就我個人理解,文化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文明的總和,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是人類在自覺地從事經濟社會活動中所積累的一切成果和財富。狹義的文化,應特指脫胎于物質文明的精神文明,也就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積累的精神財富。其主要特征表現為:
以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為中心。它包含著這樣的要素:首先,所有文化是以滿足人的各種生存發展需求為原動力;其次,是基于人們自覺地社會實踐,當然不是單體的,而是帶有一定普遍性;再次,這種文化是生長著的,比較著的,建立在個性特征和種種局限基礎上的。
表明人們的價值取向。從總體上說,反映了人們對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認識。而從具體方面而言,則是基于經濟和社會實踐生活中的比較鑒別之后所得出的選擇性結論,進而在認識與實踐的下一循環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取向、行為取向。而其基礎,當然是所有行為人個體的利益。但這種無數個體利益所反映出的一致性,則構成文化的內核。
反映人們規律性的認識。文化不是偶然出現的思想火花,不是分散的、偶然的社會現象。當然會基于個體的思維勞動與創造。但,只有思想的火花才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質,個體的思維成果反映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偶然出現的思想觀點反映并揭示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升華為文化。
文化存在方式的多層次性。從最基本方面而言,文化反映為國家的政治體制和基本的經濟社會管理體制、機制與制度,反映為國家的法律和政策,反映為經濟和社會結構,反映為社會的思想道德水準,反映為人們的宗教信仰、行為方式等。從一般表現來看,則反映為人們生產生活習俗,反映為社會風尚。如黨風、政風、行風,單位的風氣,社區、鄰里、家庭風尚等。
文化因對象不同而帶有相當的局限性,從而構成比較和競爭,形成新的發展動力。這些局限性,有歷史的局限性,如“文革”極左路線時期等;有地域的特征(行政區、社區),民族特征,年齡性別特征,社會組織特征(職業特征)等。
文化的可塑性
文化具有可塑性,對人們社會實踐具有影響力和約束力。
文化的可塑性,是指文化的形成固然帶有自發性與客觀的必然性,但文化又帶有很大程度上的可選擇性,可以在一定范圍進行理性、理想的設計——不違反人們基本利益和愿望情況下,可以對其進行整理、歸納、升華。
同時,文化對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又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約束力。當文化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取向時,當文化成為一種輿論氛圍,成為一種風氣,成為一種思想道德時尚(如上個世紀60年代雷鋒、焦裕祿的影響)時,文化會產生教育、影響力,成為審美和判斷是非的標準,會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輿論引導、監督作用,會喚醒人們的良知。在這種情況下,文化所產生的社會作用,對法律、紀律、公共管理、形成結構性補償和功能的放大。
認識文化的能力作用,還在于了解文化建設的實現方式。一般而言,國家、政黨、各種社會組織、社會名流、職業工作者、媒體等,是從事文化建設的主體,負責從人民群眾健康文明的社會實踐中汲取營養,總結經驗,發現和推廣典型,進行目標、結構和行動方案的設計,出臺相應的法規政策,啟動行政和社會資源,在既定時間范圍內組織實施,并進行考核評價和鑒別,從而進入下一循環。
搞好金融文化建設
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對金融事業進行功能定位
在小生產自給自足的條件下,在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金融業都沒有如今天顯得如此重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與直接融資相對應的金融業所提供的間接融資,是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這種資源,對于新生經濟主體而言,對于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和技術升級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對于現代經濟發展的理念而言,經濟的發展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完全依賴經濟體自我積累,而必須選擇基于社會高度分工的直接或間接的社會融資。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金融業是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和燃料倉中的燃料,而這種燃料的能量指數與給付制度就構成了不同國家、不同區域競爭中優劣比較的重要因素。
勿庸諱言,我國自古至今,相對于海洋文明、城邦文化、議會制度的國家而言,長期以來走了一條內陸文明、農耕文化、中央集權與封建專制的道路。新中國成立之后,又學習蘇東模式,走上計劃經濟體制的發展路線。相對來說,工業文明起步晚,也沒有經歷類如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文藝復興等運動,金融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承認,金融業本身發育不完善,相應地,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也不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在城市,伴隨國企改革,大批民營經濟主體雨后春筍般地生長出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和比重不斷增加。在農村,許多地方的農民在解決溫飽之后,面臨著農業內部最基本的分工分業、結構升級和規模經營。如種植業在向養殖業轉化升級中獲得更多的回報;發展規模的種植養殖加工,以更好更快地走向市場和應用新的科技成果等。就服務業而言,普遍面臨結構優化、規模經營,以及用現代信息技術裝備改造等問題。在上述情況下,資本,作為資源成為社會普遍的需求。然而,在事實上,一方面,發展主體金融資源稀缺;另一方面,整體社會卻存在流動性過剩,作為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竟然高居世界第一位。這種情況表明,金融業發展的理念、治理結構、制度安排、產業政策等,還沒有完全脫胎于計劃體制下所形成的機關化、行政化、官僚化傾向,導致金融資產的閑置和浪費;在很多地方,還把民營企業看作是后娘養的,歧視政策尚未得到充分清理和糾正;出于金融機構自身的利益,一些金融機構為規避自身風險,寧可閉門謝客,也不愿為一些好的項目予以支持等。
標本兼治,內外結合,上下聯動
標本兼治,就是充分挖掘文化的內涵,使金融系統的文化建設有一定深度和內在質量。作為治本之策,應對金融業和金融機構進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在大局下實現自己的職能和價值,端正業務指導思想,就要解放思想,歷行改革,解決金融資本產業化、市場化中的管理制度、機制和產業政策過時、缺失及梗阻問題,使資本真正市場化,金融機構平民化,實現管辦分開、政企分開、政策性扶持與企業化經營分開。作為治標,應主要圍繞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職業規范、行業作風等內容進行,弘揚新的金融隊伍風尚。
內外結合,就是金融系統練好內功,與整個社會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結合起來,進而保護金融業改革的積極性,形成良性互動。營造金融環境,各級政府應承擔第一責任。一是建立健全社會誠信體系,營造誠信文化,建設誠信社會,借鑒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建立業內人士的誠信記錄檔案,與相關的獎掖與懲戒措施掛鉤,完善相關的法律;二是組建擔保機構,以財政為主籌集風險分擔資金,協調相關的可擔保資源;三是建立政府與金融機構的協調工作機制,發揮地方政府的優勢,協助金融機構搞好重點融資項目的調查、考核,協助金融機構搞好疑難案件的訴訟等,及時向上級金融機構反映情況、通報信息,處理棘手問題,保護基層金融干部積極性。
上下聯動,就是通過系統管理資源的整合,實現管理放大,提高系統的體系能力。從文化建設的角度而言,作為領導機關,要承擔起目標、行業規范、產業政策、相關法規的設計,加強決策、部署、督辦、考核。作為基層,主要是強化載體建設,以班組、崗位和人為實體,注重具體的行業文化實踐,并通過文化建設來促進績效與隊伍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創建良好的金融文化建設環境
研究金融文化建設,首先要注意金融文化的土壤和相關因素。大的方面說,金融文化根植于中國改革開放的特定時代,根植于改革開放條件下的金融社會實踐。具體說,其因素主要包含了國家體制、紀律、政府管理、監管機構、金融機構、消費者及參與金融活動者,國際市場及其主體等。其次,要注意到金融文化的層次性,即行業文化、企業文化、員工文化的統一;體制文化、法紀文化、監管文化、經營文化、職業倫理文化的統一。再有,就是要注意金融文化的本質、內涵,以及與金融業發展之間的關系。
從目前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來看,進行金融文化建設,應著眼以下七個方面:
現代開放的市場金融文化?,F代金融業所面臨的顯著時代特征是經濟全球化,以及知識經濟的來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從我國特定情況來看,還包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區域行業壁壘弱不禁風,以跨國公司等壟斷行業的壟斷產品強勢占領市場,任何地方、行業、企業的發展,都要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囿于一城一地的經營理念,沒有經濟規模的組織結構,技術含量低、消費理念非前衛的產品,難以在全球化的今天立足。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的生產、傳播、應用周期越來越短,追求產品的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使得人才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一定意義上,誰壟斷了人才,就意味著勢必會壟斷和占領市場。人才政策則成為核心競爭力中的核心。在我國現階段,市場經濟的浪潮正在沖刷著傳統計劃體制的堤岸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在實際生活中,誰最先認識并把握市場,誰就占有先機,誰就克敵制勝,誰就最先完成脫胎換骨。而抱殘守缺者,不僅僅來自一些政府的管理行為,也來自金融業內的一些管理行為。當然,都是在做掩耳盜鈴的自欺。構建現代開放的市場金融文化,主要是在向市場和西方學習時,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管理理念、管理機制、管理政策,形成與市場良性互動的內生機制,充分吸收借鑒最新的管理方式,促進管理的深化與科技方面的更新。
業內“包容”,公平競爭的行業文化。“包容”,既是對行業內部其他金融機構個性經營的尊重,也包括對別人長處的吸收能力,還包括業內在重大問題上的協作、互助與默契?,F代企業間的競爭,在行業內部,可以催生新的政策、新的機制、新的產品、新的成本價格收益,新的管理和人才組合。同時,競爭還會帶來行業內部組織結構的調整變化。競爭負面效應的克服,關鍵在于行業規則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的監管與協調,以及對反規則行為的及時、有效裁處。行業的管理,還在于要建立業內信息共享機制(非商業機密)、業內綜合反饋信息機制、價格平衡機制、成本因素協調監管機制、行業預警預報機制等。
“公民”待遇,反特權,反歧視。主要是解決嫌貧愛富,重利輕義,只顧企業效益,不顧及企業社會責任等問題。公民待遇的本質,是建立在合理規避風險、科學合理經營基礎上的平民化經營。這種平民化經營,從法理上說,視所有消費者為平等的公民,任何人,包括政府、經營者、地方豪強望族都沒有特權;對任何消費者,包括個體私營業主、民營企業、農民等弱勢群體,都不能歧視,真正做到“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
鼓勵創業。金融,是資本的哲學。而創業,創造和積累財富,則是資本的天然稟賦。鼓勵創業,作為基本價值取向,往往在金融行為上體現為鼓勵新生經濟主體,鼓勵風險項目的融資,體現為鼓勵新生創業群體,風險無疑會更大些。但惟其如此鼓勵,社會的發展才能更多地建立在新的生長極上,這也符合邊際效應理論。問題在于,在事實上,多數金融機構不愿意在這方面冒險。所以,必須假以相應的風險擔保體系和以政府投入為主的風險資金,以分擔金融機構的壓力。
誠信文化。誠信是金融業得以維系的基石。誠信作為一種文化,是對經營主體與客體兩個方面的共同要求。建設誠信文化,重在誠信體系的設計與國家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安排,舍此,則只能成為虛無縹緲的空洞口號。作為誠信體系,應該建立客觀公正的誠信考核管理機關,對各類有可能進入融資市場,涉足融資行為的組織、個人建立誠信記錄檔案,進行誠信等級評估。在過渡階段,可以對不同類型的企業進行誠信等級劃定,對以個體出現的融資人進行信用鑒定,不同信用等級,適用不同的金融政策。作為金融機構,建立誠信文化,應以誠為主,對“貧富貴賤”者一視同仁,以誠相見,真誠提供自己的金融產品,反對嫌貧愛富,反對濫設門檻,反對以種種借口將諸如農民和小業主一類弱勢群體拒之門外。金融機構的誠信文化,還包括同業內真誠合作,坦誠交流,包括企業內部上下之間、團隊成員之間坦誠溝通,構造企業和諧文化。
職業責任與職業良知的文化。金融企業員工,包括所有金融從業人員,其職業意識、職業的社會角色覺醒、職業責任的認同、職業良知的確立,對于激發其事業心,挖掘其潛能,形成創業的原動力,培養慎獨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極為重要。另一方面,員工既是企業文化的基本細胞,又是行業文化的基石,是金融文化衍生的土壤和源泉,又是檢驗金融文化主要客觀標準,是實現金融文化價值的依靠力量。因此,從管理、倫理和行為科學的角度分析,道德良知處在職業素養的核心,行為操守和職業實踐的底線。而在現代社會的管理中,員工的職業文化是可以通過積極的教育、培訓、示范等途徑進行影響、塑造和干預的。作為現代金融的從業者,其職業責任與良知,有國家民族振興的社會責任,有扶持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行業責任,有實現雙贏、回報地方的企業責任,也有與企業共命運的員工責任。而作為職業良知,應該潔身自愛,廉潔奉公,遵紀守法,有原則性;應該視企業如家,視客戶如親,視弱者如老,視同仁如友;應該愛崗敬業,注重能力建設與思想品德的修養等。
運行科學,監管有力。金融作為特殊行業,事關國家金融安全,事關業戶的財產安全。而作為經常與貨幣以及各種衍生物打交道的從業人員,難免會良莠不齊,還會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不法人員的誘惑,所以科學的運行機制是基于合理防范違法犯罪的客觀需要??茖W的運行機制,重在分權制約,重在體系內的嚴密監管。從以往實踐看,作為不得已為之的監管文化,往往失之于被動防范,應該從制度改革和建設入手,從源頭抓起,分權制約,逐個環節落實程序、手續、責任。同時,要發揮監管機構和單位負責同志的雙重作用。執行系統,要一崗雙責,出現問題承擔法定、清晰的相關責任。監督系統,應抓住違法違紀高發環節、高發部位和高發期,開展經常性、普遍性、連續性、制度化監督,承擔連帶責任。
(作者系松原市人事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