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不愛學數學,做了爹,當了媽,最怕孩子也遺傳自己對數學的“遲鈍”。天哪,還真是悲劇重演!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解決這一大心結?
當他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也和別人一樣,覺得數學是如此無趣。直到四年級的有一天,他驚喜地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喜愛的畫畫和不那么喜愛的數學有著某種強烈的關聯。那支神奇的畫筆,可以描繪數學世界種種抽象的概念。他,就是墨菲教授(Stuart J. Murphy)。
當這位視覺學習的倡導者帶著自己的數學繪本(中文版)來到北京,父母必讀雜志社第一時間和出版社一起請來了墨菲教授,他的講座讓每一位在座的家長都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之后他接受了父母必讀的專訪,以全新的姿態,用故事的方式,將數學帶到了孩子們面前。
播客30秒
視頻:“妞妞,告訴小姨,這是幾?”媽媽夸張地伸出一個巴掌,在妞妞面前晃蕩,希望妞妞能在小姨面前好好表演,說出一個正確答案。1歲半的妞妞試探性地從嗓子里發出聲音:“1?”“2?”……
畫外音:從小,父母就希望孩子們對數字敏感,數學優秀似乎就是聰明和機智的象征。然而無論中外,似乎“數學”又都是一門讓孩子們頭疼的科目。在眾多學子眼里,數學簡直就是“迷茫”、“乏味”以及一切煩惱的代言詞。
Part1
換個角度學數學
數學并不僅僅是抽象的數字和運算,還包括生活中一切相關的內容,比如推理。換個角度學數學,讓我們一起揭開“視覺學習”的面紗。
你來問我來答
父母必讀:什么是“像愛因斯坦那樣學習”?
墨菲: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視覺教育中生活和成長的。每當我們面對雜志、報紙、電腦以及屏幕的時候,我們都生活在視覺感受之中。孩子們在學習抽象的數據、小數點之前,都是通過觀察直觀的東西,通過視覺來學習的。視覺學習就是通過插圖、照片、圖表、符號還有圖標,諸如此類的視覺概念來獲得學習的內容。
愛因斯坦就是一個典型的視覺學習者。因此,“像愛因斯坦那樣學習”,實際上也就是倡導一種“視覺學習”的方式。孩子似乎有著某種天分,可以從視覺圖像中獲得某種含義,能夠通過視覺去思考尺寸的問題,能夠意識到形狀,他們也經常能夠領會數學的概念,比如說估計數量以及距離大小,并且能夠用柱狀圖表達數量的變化。所以,如果將數學運用到生活里,用閱讀和視覺學習的策略來學習,那么會有趣得多。
父母必讀:為什么要用繪本學數學?
墨菲:研究表明視覺的學習理論特別適合用在數學學習中。因為我們的視覺就像一個地圖一樣,讓孩子們看到思考過程是怎樣的。
因此用圖畫書做道具,可以很好地起到學習數學的效果。圖畫書有文字,也有圖案。在觀察書中場景的時候,就自然地學習了數學概念,聽故事的過程也可以自然地提升孩子們的數學興趣。那些有趣的情節,其中蘊含著點數、加法、減法,它們帶給孩子們快樂的體驗,也讓孩子們接觸到了數學的概念。
Part2
滿懷信心,愛上數學
要愛上數學,就得對數學充滿信心,當你有信心學好某一樣東西的時候,你才會調動自己的積極性,然后勇敢自信地接受它,學好它。
你來問我來答
父母必讀:從不喜歡到喜歡,您的轉變是因為什么呢?
墨菲:我小時候確實也不喜歡數學,但是以前有一家美國雜志說我“痛恨”數學,那可不是事實。其實我并沒有到痛恨數學的地步,只是相比較于其他科目而言,我比較討厭數學。到了四年級的時候,我發現其實數學是可以用圖畫來表示的。那個時候我很愛畫畫,當我發現這兩者可以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我覺得太興奮了,于是就開始用圖畫的方式上數學課,這讓我逐漸產生了對數學的興趣。這也是后來我創作這些數學繪本的原因,因為我很想告訴小朋友,其實數學并不是無聊的課程,你完全可以用圖畫來表示數學。
父母必讀:在生活中,我們怎樣才能幫孩子找到學習數學的自信?
墨菲:首先,要找到孩子的興趣點。
孩子一定有他的興趣所在。所以,無論學什么,最好都能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從孩子們真正喜歡、真正關注的問題入手。比如在給孩子買心愛的東西的時候,討論一下這個東西多少錢?和其他東西的價格差異是什么?產生出盡量多的信息,讓數學語言融入到他們興趣當中。
其次,讓孩子們了解,數學不光在學校里有用,而且也是他們生活技能的一部分。
讓孩子們意識到在生活中,數學與我們息息相關,這樣才能讓孩子們更渴望學習數學。比如,讓他們數一數兜里到底有多少零花錢;和他們談現在幾點了;朋友當中誰長得最高,誰長得最矮?這些都需要用到數學。我們要讓孩子們了解數學是人們日常溝通的一部分,我們不僅會使用非常精確的數學語言,也會使用諸如“更多”、“更少”這樣的模糊語言。
數學不是純粹解決數學問題的工具,而是在生活中隨時都要用到的工具。當我們去商店里買東西的時候,我們不會說 :“現在我要開始計算數學題了。”當我們看籃球比賽的時候,場上的比分隨時變化,我們不可能刻意地去做什么數學題,但實際上在看籃球比賽的過程當中,很多的概念就已經和數學在一起了,數學儼然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Part3
送給父母的4個貼心錦囊
煩惱于孩子們不愛學數學,學不好數學的爸媽們,不用著急。專訪的最后,墨菲教授為父母們傾情奉獻了4大貼心錦囊,讓我們一一解開,一探究竟。
錦囊1 生活,讓數學生動起來
把數學裝嵌在生活當中,讓它生動又具體,孩子們就會有興趣去學習了。因此,和孩子們一起做生活的有心人,敏銳地觀察世界,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買東西的時候,可以教小朋友看看籃子里有多少東西?路過收費站,問問小朋友要付多少錢?讓孩子們付款——最好是小面額,需要做加法的錢。也許很多家長本身就有數學恐懼癥,而這種想法會很不自覺地傳遞給孩子,這對小朋友來說可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所以我希望家長不要有這種恐懼的感覺,而是將數學融入到生活中,和孩子們一起培養對數學的興趣。
錦囊2 信心,是學習的動力
可能每一個人都知道信心的重要性,如果你的孩子說他不能學好什么東西的話,也許正是因為他沒有某種機會,讓他建立起信心去學習。如果你的孩子覺得他能學很多東西的話,那么常常是因為,他有信心,有意愿去學習。所以,培養孩子自信,讓他們自己獲得學習的經驗,這對于家長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
當孩子沒有完全做好一項工作時,我們可以說:“你這個沒有做好、沒有做對,但我知道你在其他方面做對了。”“你可能不知道這個新形狀,但你早就知道那個形狀了。”這就是在幫助孩子們先建立一種自信,讓他們知道他們有能力學好數學。
錦囊3 親愛的,他只是個孩子
什么時候可以教孩子數數?什么時候可以讓他學加減乘除?當孩子算得不對的時候,我們是去糾正他,把他往前引導,還是等待他慢慢長大,自己找到答案?
事實上順其自然是最重要的一點。孩子有他們的發展規律,當他們認知發展還沒成熟到那一步的時候,無論如何是會有很多“迷思”概念的,他們很難得到我們期望的答案。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將正確的思維過程展示給他看,當然,一定要用直觀的方式讓孩子看得到,比如拿實物數給孩子看,講數學繪本里的故事給孩子聽。
講故事,就好像在做小實驗,因為故事可以不止講一遍,還可以換著花樣講。可以從純粹地說故事開始,講了幾遍以后再向孩子們演示故事中的數學任務。為的是看孩子們什么時候可能感興趣,這就是教孩子學數學的關鍵時間點。當然,最開始幾遍故事之后,不要太期待孩子很快就能給予正確的答案,他需要時間去沉淀和思考。
除了孩子們發展的普遍規律以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存在著很明顯的個體差異。所以當孩子們沒有別人學得快時,別著急,到了合適的年齡,自然就可以去教他們了。
錦囊4 延展數學活動
了解孩子們在學校里的數學學習進展到哪一步了,然后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延展活動。譬如媽媽知道今天學校教“平分”的概念,那么就可以在家里教小朋友:你來平分蛋糕,切成一人一半吧。另外,我建議父母可以了解一下老師在下個月會教什么,這個月就可以先自然而然地進行一個月后的數學內容,這樣孩子們就可以提前有一些感性認識。
專家介紹:
斯圖爾特 · J.墨菲(Stuart J. Murphy)提倡視覺學習策略的領導者;芝加哥Ligature公司的創始人之一。MathStart系列數學繪本的作者。
Mathstart曾被美國圖書館協會的出版物Booklist報刊譽為青少年非虛構系列十佳圖書系列之一。Less Than Zero 被 Science books & Films 報刊譽為 “年度最佳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