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危機層出不窮,當孩子們看到或者經歷了這些危機時,我們該怎樣撫慰童心?
危機指的是超出人們應對能力的事件,除了災難性事件,還包括境遇類的危機,比如,親人生病、離世、車禍、空難等。也包括發展性危機,即人生發展中必然會遇到的,如升學、就業、結婚、生子、中年危機、退休、變老等一系列危機,危機是無處不在的,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危機。
對孩子來說也一樣,任何超出他應對能力的事件,都可能構成孩子的危機事件。比如,父母吵架、親人離世、同伴欺負、去醫院看病或手術、父母離異、目擊車禍或其他災難事件……
孩子面臨危機的表現
對于大多數小朋友來說,他們還很難說清楚,甚至很難理解自己面臨的問題,不要一味地問孩子發生了什么,他在害怕、傷心或者擔憂什么,成人應該通過觀察孩子們身體或行為的反應來體會他們的感受。在面臨危機的時候,孩子的表現可能是怎樣的?
有些孩子可能會發脾氣,情緒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與其他人發生矛盾。
有些大孩子好像突然變小了,比以往更愛哭鬧,以前會做的好多事可能又不會了,或者以前已經消失了的行為又出現,比如尿床、吮吸手指、要求喂飯和幫助穿衣等等退行的行為。
有些孩子可能會變得很乖,比如在父母激烈爭吵之后,表現得出奇地懂事和聽話,有可能是孩子非常害怕父母分離或者害怕父母對自己也大發脾氣。他們的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責,認為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造成了父母不和。
有些孩子可能表現得沒有任何反應,比如,5歲的麗麗對奶奶去世沒有一點反應,盡管傷心的媽媽告訴她,以后再也見不到奶奶了,要她再去最后好好看看奶奶,她好像還有點漫不經心,沒有任何反應。
有些孩子容易哭泣,情緒低落,興趣減少,晚上睡不著,睡著了又容易驚醒,怕獨處,變得更加黏人等。在經歷比較嚴重的危機時,也可能出現頭痛、頭暈、腹痛、腹瀉等,這可能是緊張焦慮的情緒引起了一些生理反應。
由于教養的背景和孩子個性的不同,每個孩子面臨危機事件常常會有不同的反應;同樣,危機情形不同,對孩子的心理沖擊也會不一樣,出現與情形相適應的心理反應是正常的,但如果這些反應持續時間過長或過于強烈,則應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無論怎樣,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多些陪伴,幫他回歸在正常生活狀態。
危機干預的原則
在危機干預中,有一個總的原則,就是按照危機反應的順序來幫助處于危機中的人。比如,首先是要保證他身體的安全以及身體恢復到一個相對放松的狀態,接納他的情緒,并使情緒得到充分的宣泄和疏導,然后再疏導當事人的想法,在認識層面進行引導,最后才是探討,比如探討以后如何應對危機或者避免危機的再發生。
面對危機中的孩子,父母能做些什么?
接納孩子的情緒
首先,父母要理解并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反應,允許他們在安全的情況下,充分地發泄情緒。要真正地理解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為成人和孩子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例如,對于父母來說,黑屋就是一間沒開燈的屋子,但對孩子來說,由于生活經驗比較少,而想象力比較豐富,黑屋在孩子們的眼里,很可能就意味著滿地的怪獸、強盜,或者其他成人無法想象甚至是很難理解的東西。
理解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哭鬧、黏人、又開始尿床的時候,理解并相信這是孩子在特殊危機時刻的短期反應,告訴孩子你理解他,并向他保證,他不會一直這樣,過段時間就會好起來。成人對孩子的理解和接納,會增加孩子對自己的理解和接納。
身體的安撫
危機常常會破壞人們的安全感,對孩子來說,親人持續的陪伴、深情而有力的擁抱、牽手或親吻會讓他們感到安全,幫助他恢復心理能量。這個時候身體上的安撫比語言更有用。爸媽緊緊地擁抱剛剛目睹了火災的孩子,會讓恐懼的他得到安慰。
讓孩子明白發生了什么
度過最開始的一段難熬的時候,當家長可以和孩子用語言溝通的時候,試著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告訴孩子發生了或即將發生什么,因為孩子的恐懼往往來自于未知,他們不知道將要發生什么,所以會害怕。當危機來臨,告訴孩子究竟怎么了,反而會讓他的內心更踏實一些。
培養自救意識
平時對危機災難的應對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來說,父母不用太多敘述災難的可怕,而是可以用冷靜的語氣向孩子介紹一個現象,讓孩子用科學的態度來接受諸如地震這樣的現象,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具體的自救內容。在教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積極樂觀應對危機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面對危機的信心。
在危機中,家長需要避免什么?
避免指責孩子即使這個危機是由于孩子自己引起的,也要避免急于管教孩子。因為危機本身已經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如果需要教育孩子,也需要先確認孩子已經不再處于情緒緊張、害怕、悲傷的狀態。不要評價或指責孩子的情緒或身體反應。比如:“那個車子有什么害怕的!”“好幾天的事了,怎么還傷心?”
避免忽略孩子以為孩子什么都不懂。既不向孩子解釋發生了什么,也不關注孩子情緒的變化,這種做法很可能會加重孩子的茫然和擔心。
避免過分要求要求孩子做超出他們能力的事,比如,不顧孩子的年齡特點,要求他們堅強、勇敢、早點忘記等。這會反而使孩子們試著隱藏自己的負性情緒,加重他的負擔。
相關鏈接:減少危機對孩子的沖擊
用一些細節,幫助孩子避免遭受太大的沖擊。想想在電影《奪面雙雄》中為了避免槍戰對孩子的刺激,警察給孩子戴上耳機,聽節奏緩慢、抒情、溫暖的歌曲;《美麗人生》講述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主人公圭多為了保護和照顧幼小的喬舒亞,告訴兒子這是在玩一場游戲,遵守游戲規則的人最終記分1000就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這個游戲幫助喬舒亞強忍了饑餓、恐懼、寂寞和一切惡劣的環境,減少了傷害,最終絕地逢生。
危機意味著危險,同時也伴隨著機會和機遇。任何事情都會有它積極的意義,就像孫悟空被大火燒過后有了火眼金睛一樣,即使是一些不幸的災難,也常常會帶給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成長的養分。比如,失去親人使我們更珍惜生命,更善待他人;生病使我們更加注意健康,加強鍛煉。父母要注意恰當運用危機事件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