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是在自殘嗎?
我家男寶寶,21個月。斷奶以后是送去讓外婆帶的,現在外婆帶他回來和我們一起住了。晚上寶寶跟我和他爸鬧別扭,非要和外婆睡,我們不允許,小家伙就把頭往床頭撞,然后和我說“疼”。我覺得這是自殘、要挾的行為,很生氣。我該怎么辦呢?
寶寶不是在自殘,只是在以他認為有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保護自己。
首先,從這位寶寶的行為來看,他已經對外婆產生了依戀,不愿意與對方分離。只有和外婆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安心地玩玩具、做事情。依戀比較強烈的孩子會做出各種行為來抵抗與對方的分離。雖然有時依戀的行為表現看起來不理性,但它卻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就是說,依戀具有重要的保護功能。顯然,只有當成人與孩子保持比較接近的距離或足夠的注意時,才能及時知覺到孩子的危險并作出補救措施;同樣,孩子只有在建立了比較強的依戀時,才能在知覺到實際或者潛在的危險時及時呼叫依戀對象,尋求幫助。
此外,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睡眠是一種極具危險的事情——這意味著他們會完全暴露在黑暗中,并且會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受到猛獸的侵襲。孩子的這種原始恐懼尤為強烈,幾乎所有的小孩都會怕黑,在入睡時會變得緊張和不安分。恐懼會使依戀行為變得更為強烈,所以寶寶才會非要和外婆睡,只是因為跟外婆在一起感覺上更安全一些。至于寶寶喜歡用撞頭這種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很可能是因為寶寶在不經意中懂得了這種行為會帶來他想要的結果。
了解了依戀的重要之后,建議父母從這幾個方面做一些嘗試:
1. 試著去理解寶寶 寶寶用撞頭來要挾并不是故意氣媽媽,只是想和外婆在一起。寶寶一定是得到了外婆較好的照料,所以才對外婆產生了依戀,只有在外婆的安撫下才能安全地入睡。
2. 給孩子安全感,而不是壓抑孩子的需求 寶寶想和外婆睡,是因為外婆能給他安全感。一味壓抑孩子的這種需求,不僅是無效的,反而會加深孩子的不安。因此,父母應該盡量在不溺愛孩子的前提下,給他足夠的安全感,以替代外婆的保護。
3. 給孩子適應期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逐步讓他適應沒有外婆的生活,認識到即使外婆或者其他依戀對象不在,自己也是足夠安全的。
4. 讓孩子學會以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或者不滿寶寶撞自己頭的這種行為雖然短時間內是有效的,但是從長遠來看,不僅會危害到自己的健康,而且可能會引起他人的反感,起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媽媽要幫助孩子以一種更為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交談。(陳國鵬)
怎樣描述那個“負心郎”?
我的女兒剛剛2歲半,我的婚姻就要走到盡頭了。她爸爸平時根本不關心她,可是孩子總是要問“爸爸去哪里了”,我不想傷害到孩子,我可以做到不說她爸爸不好的方面,可是家里其他人的看法我是控制不住的。當女兒長大了問我爸爸是什么樣的人,我該怎樣向女兒說?
婚姻將要發生變故,實際上你和丈夫已經開始經歷一個分離的過程——從心理上到實際關系的分離。現代人比較開通,明事理的離異者可以接受婚姻不在,但對親生骨肉的親情依然,并且通過提供撫養費、適時探望并陪伴孩子的方式延續和維系情感。
該怎樣來彌補離婚后因為沒有父愛而帶來的缺憾呢?
1. 保持客觀不管家中其他親戚怎樣評價,女兒最相信的還是從母親那里得到的信息。在未來的日子里,你需要從內心真正了結與孩子父親的恩恩怨怨,逐漸擁有自己的生活。
2. 精神富足當你有了屬于自己的生活時,女兒看到的只是家庭中缺失一個角色,而不存在精神層面實質的缺失,于是這也就不算什么缺憾了。歸納為一句話:家庭成員的殘缺不等于失去快樂,讓自己的心情明朗起來,增加些生活情趣,生活安排有規律且充實。
假如母親釋然,女兒就會在和你們的相處中少一些情感上的沖突和糾結。
母子依戀是成長的需要,而成長的另一個需要是情感適度分離。父親的存在就是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以家庭另一成員的身份走進母子中間,將“黏糊”的兩個人分開一些,降低兩者之間的親密程度。有的母親渴望在離婚后給孩子全部的愛(包括父愛),一是不現實;二是也不合適,因為“黏”在一起就不能在成長的過程中完成適度的分離。無論如何,當家庭中缺少一個角色的時候,對孩子成長最關鍵的還是家庭關系的友善與和睦。
孩子沒有應對親人分離的心理準備和能力,他們只能被動地承受已經發生的一切和將要發生的一切。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心靈上獲得一種安全感,不必感受家庭內的壓抑郁悶,無需擔驚受怕。婚姻不在了,但父女之間的親情還在。兩處生活有所不便,但多多聯系還是可以的。
至于怎樣回答“爸爸是個怎樣的人”,事實上,心態比內容更重要。孩子是很敏感的,她看媽媽的臉色就能知道媽媽的心情,甚至知道在見不到爸爸時該不該問,假如孩子從你的臉上看出一提到爸爸就會讓你不開心,實際上就等于不自覺地流露給孩子一種抗拒的信息。所以,還是要撫慰好自己的心情,再來回答孩子的問題。(李建茹)
掌握閱讀的“度”
我的孩子3歲4個月,很小的時候不經意的睡前手指點讀使他認識了很多字,他基本達到脫盲的水平,他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強烈的閱讀需求,但是我不知道如何保持這個度,才能做到不拔苗助長?
3歲多能認識這么多字真的很不簡單。要保護好孩子,我們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均衡發展我們不能限制孩子對故事的喜愛。但身體健康對于成長來說是更根本的。我們要讓孩子更均衡、全面地發展。除了閱讀以外,孩子還需要跑、需要跳、需要動手擺弄東西。在這個年齡,運動對孩子的健康和智慧都是特別重要的。
另外,3歲多的孩子也是學習人際交往、學會做人做事的重要時候。規矩要在他做事的過程中一條一條地掌握,好習慣也要在這個過程中逐步養成。書上學來的東西,還要在與現實打交道的過程中才能真正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所以要給孩子安排充分的時間和同伴交往、和長輩交往,打開他的生活空間。
2.建立閱讀單元可以鼓勵孩子的閱讀愿望,根據他的興趣精選一些可愛的童書,讓孩子能夠汲取人類文化的精華。但是不能讓孩子短視距閱讀的時間過長,否則對他的視力發展也是不利的。家長可以采取閱讀單元的方法,比如以10分鐘、20分鐘作為一個閱讀單元,閱讀完休息一下,或玩一個相關的游戲。因為孩子才3歲,一般超過20分鐘就不太適合了。
3.重視親子共讀對于小朋友來說,親子共讀實際上是在享受一種親子關系。也許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識字以后,就可以不用給他們講故事了,其實不是這樣的。孩子會很享受親子共讀的時間,讓媽媽或者爸爸給他讀,不是說這些字他不認識,而是他喜歡媽媽爸爸的聲音,或者喜歡媽媽爸爸的語氣。因為成人對于文字的理解,以及在讀書中帶出來的情感,對于孩子來說,不是認識了這些字就一定能有的。他在自己讀書和聽父母講書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味道是不一樣的。(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