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行政管理有沒有邊界?回答是肯定的。檔案行政管理者應該有行政管理的邊界意識。所謂“檔案行政管理邊界意識”,就是要清楚檔案行政管理應該管什么,管的范圍多大。然而,多數檔案行政管理者并沒有管理邊界意識。
請看:檔案行政管理從管機關、國有企業的檔案工作,到民營企業、社區、農村的建檔,甚至到家庭建檔。任何形成檔案的地方都想管,任何形成檔案的地方都有檔案行政管理者的身影,似乎這樣,才能彰顯開拓“創新”精神。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一些專業檔案館以及許多單位的業務檔案工作,還有大部分保存非國有檔案的機構和個人,都游離于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管理之外。
沒有邊界意識,檔案行政管理想到哪里就管到哪里,從而經常“越位”。這種“越位”,在依法行政環境中就是違法。
沒有邊界意識,檔案行政管理想管就管,不想管就不管,從而形成“缺位”。這種“缺位”,在依法行政環境中亦是違法。
在依法行政的環境中,檔案行政管理管的邊界應該到哪里?范圍有多大?《檔案法》法定的檔案范圍就是檔案行政管理的邊界。
《檔案法》法定的調節范圍是“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檔案。那么,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管理的范圍,就是一切產生和保管“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檔案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及個人與之相關的檔案事務。既是檔案行政管理相對人的范圍,也是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行使行政管理職能的范圍,就是檔案行政管理的邊界。超出這個范圍而行使的檔案行政行為,就是“越位”,有違法之嫌;在這個范圍之內,沒有行使行政管理職能或沒有行使好行政管理職能,就是“缺位”,同樣,有違法之嫌。
對于為什么沒有邊界意識,可以找出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檔案行政管理者依法治檔、依法行政的法制意識淡薄,沒有“法無授權不可為”的意識,沒有將依法行政的理念貫穿到整個檔案行政管理的具體行政行為之中。
邊界意識,就是法制意識。邊界意識,就是規范意識。那種“拍腦袋”任意擴大或縮小檔案行政管理范圍的做法,都不會給檔案事業的長久健康發展帶來益處。只有依法行政,依規行政,才是保障檔案事業健康發展的長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