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檔案作為特種檔案種類之一,是研究特定時期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的重要依據。漯河市檔案館收集、整理了名人周祖訓書信檔案1926封,并己初步發揮出了效能。
1周祖訓其人及其書信特點
1.1周祖訓其人。周祖訓(1906年~2003年),人生閱歷豐富。先后擔任過漯河市人大常委,漯河市政協副主席,“民革”河南省委委員、常委顧問和“祖國統一委員會”副主任。是漯河市第一個民主黨派組織一“民革”漯河市委的創始人,與“港澳臺”同胞及海外僑胞進行多種廣泛活動,致力于祖國統一大業。周祖訓1933年畢業于南京中央大學教育系,先后在信陽女師、內黃楚旺中學、開封女師、河南大學、信陽師范、中原臨中、漯河高中任教及擔任校長職務。周祖訓從教五十載,“桃李滿天下”,學生遍布海內外,多有建樹。原國防部長曹剛川上將,著名作家葉楠、白樺等都是他的學生。
1.2周祖訓書信檔案特點。一是書信數量大,1926封;二是時間跨度長,從1975年到2003年;三是人數多,293人;四是信函來自世界各地;五是在周祖訓通信聯系和接待的友人中,有很多在國內外的影響很大,比如黃祖瑜、朱宕潛等。黃祖瑜,哥德堡大學教授,在瑞典各地講演2000多場次傳播中國文化,于1981年發起成立了“歐洲華人學會”。他發表公開信,建議瑞典文學院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中國文學大師巴金,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他給周祖訓來信有37封。朱宕潛,博士學位,任美國賓州印第安大學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美國教育部研究顧問。出版有英文著作《毛澤東無產階級教育》《中國歷史》等,他給周祖訓的來信有61封。
2周祖訓書信檔案的整理
漯河市檔案館整理的是周祖訓293名親朋好友、同事同學的來信。具體的整理方法是:
2.1挑揀。把同一個人的來信挑揀在一起,按時間順序排放。從近兩千封信中,無一遺漏地把每一個人的信找齊。在挑揀的過程中,發現信件由于年代久遠,保管條件不善,導致紙質發黃變脆,甚至霉變,字跡模糊不清的,先結合檔案搶救的方法給予特別整理,待修復后再歸檔。
2.2分類。所有的書信都按第一步整理好后,進行分類。首先,分大類。大類按地域分,分為“海外”、“大陸”兩種。海外包括我國港澳臺和外國。其次,分小類。小類按與周祖訓的關系分。海外來信分為四種,分別是周祖訓的同事、學生、好友與親戚。來自大陸的信件同樣按此分為四種。這種關系的確定,是從字里行間發現以及向有關的人員和有關資料求證。
2.3組卷。一是一個人的信組成一卷。同一個人的來信數量較多者單獨組卷,或者,來信的人是個知名人士,信少也單獨組卷。比如,我國“水粉畫之父”李劍晨先生來信只有20封,但是,由于李劍晨在國內外有較高的知名度,并與周先生是莫逆之交,所以,李劍晨的信是獨自一卷。單獨組卷的有李劍晨(20封)、朱宕潛(61封)、黃祖瑜(37封)、孟昭瓚(8封)、李永剛(85封)、馬慶安(46封)、丁折桂(51封)、胡守菜(31封)、劉溶池(26封)、李浴(37封)、周家桂(1 04封)、周肇民(周祖訓之子203封)、周媛(周祖訓l之孫女24封)等。二是多人的信組成一卷。來信作者與周祖訓只是一般同事或學生關系,視情況,三五人或多人裝在同一檔案盒內,組成一卷。同一盒內的多人最好是姓氏相同,姓氏相同便于檢索,方便查找利用。每個人的多封信按時間順序排放在一起,每盒內的來信作者與周祖訓的關系一樣,或都是同事,或都是學生、朋友等。
2.4排序編目。此過程,是為同一卷內的信件編序,即填寫歸檔文件目錄,每封信一個序號。目錄表的內容有:1.件號(序號)。2.責任者(寫信者的姓名)。3.題名(寫信者與周祖訓的關系)。4.時間(寫信的時間)。5.頁號(每封信的張數)。6.備注。按照此格式,每封信逐一填寫,一盒內有多少封信,序號就編到多少。每卷內還有一張備考表,用以說明此卷內責任者的簡介。
2.5裝盒。將按以上步驟整理好的書信檔案裝進檔案盒,并填寫盒脊。盒脊上設計的項目,能說明盒內的書信檔案概況。盒脊上項目有:保管期限(永久)、年度(每卷盒內最早至最晚的時間,不局限單個人的信)、機構問題(某某或者某姓同事、某姓同學。盡量把每盒內的責任者的共同點表達出來)。再編制案卷目錄和存放索引后上架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