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消費者保護成為我國金融市場中一個應該關注的問題。美國金融危機后的金融監管改革將金融消費者保護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對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改革措施值得我國借鑒。我們應準確界定我國“金融消費者”的范疇。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路徑應當是:
將金融消費者保護確立為金融監管的基本職責,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基本法,但更倚重于金融法律法規。
關鍵詞: 金融消費者;金融監管;金融監管改革
中圖分類號:DF4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1.03.09
美國金融危機后的金融監管改革將金融消費者保護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布什政府領導下的財政部在2008年3月發布了《現代化金融監管架構藍圖》(Blueprint for a Modernized Financial Regulatory Structure)(以下簡稱《架構藍圖》),提出應該建立基于目標監管的監管架構,將金融消費者保護作為金融監管的三大目標之一。《架構藍圖》提出專注于監管目標的監管方法(objective-based regulatory approach),建立基于目標監管的最優監管架構,監管架構專注于三個關鍵目標:市場穩定性監管——解決可能影響實體經濟的總體金融市場穩定狀況的問題;審慎金融監管——解決由于政府擔保所導致的市場紀律受限的問題;商業行為監管(與消費者保護監管相關)——解決商業行為標準的問題。也就是將金融消費者保護作為金融監管的三大目標之一。2009年6月奧巴馬政府領導下的財政部公布的“金融白皮書”,即《金融監管改革:一個全新的基礎——美國金融監管體制的重構》(Financial Regulatory Reform: A New Foundation),提出了成立一個獨立的消費金融保護機構(Financial Consumer Coordinating Council)(CFPA)的方案,統一對消費者保護進行監管,減少聯邦監管差距,推進相互協調,加強相似產品監管的相容性;同時賦予其規則制定、監管和檢查機構遵守法規及行政執行沖突方面的權利。2010年7月21日,奧巴馬簽署的《2010年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要求創立消費者金融保護署(CFPA),以保證美國消費者在選擇使用住房按揭、信用卡和其他金融產品時,得到清晰、準確的信息,同時杜絕隱藏費用、掠奪性條款和欺騙性的作法。
隨著我國“從儲蓄向投資轉移”的市場導向型金融制度改革的逐步推進,金融商品與服務日益向個人生活滲透和擴展。一個龐大的個人金融服務需求市場正在形成,金融消費的范圍與內容不斷擴展,金融消費已成為社會成員的一種重要消費活動。與此同時,金融服務領域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情況也日益嚴重。金融消費者保護也成為我國金融法律改革及金融監管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美國金融危機后出臺的多部監管改革計劃和立法都將金融消費者保護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后,我國學界也呼吁學習美國的監管變革,成立專門監管機構,保護金融消費者[1]。筆者認為,我國的金融市場與美國相比還處于初級階段,現有的監管體系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逐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還是基本符合我國現階段的金融市場發展需要的。我們應該根據我國的國情學習借鑒美國此次金融監管改革,探討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具體路徑。本文將首先界定金融消費者的內涵與外延,進而檢討現有法律法規的適用性及其不足,最后,分析金融監管改革在既有的框架中如何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
一、 金融消費者的界定
在對金融消費者的法律界定中,存在兩個方面的分歧。一是金融消費者是否包括法人機構?二是金融消費者與投資者的區分問題。
?。ㄒ唬┙鹑谙M者是否包括法人
有學者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對消費者的定義,將金融消費者定義為:金融消費者是為了滿足個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購買、使用金融機構提供的商品或接受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的個人投資者。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等是與廣大百姓接觸最為密切的金融機構,個人與這些金融機構之間發生的金融交易行為,都是金融消費行為[2]。有學者認為:“所謂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