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與網友在線交流。當有網友問到“幸福的標準是什么?提升百姓的幸福感,政府有哪些考慮”時,溫家寶說:“對于幸福的理解和標準可能人們都有不同,我也曾經講過關于如何使人有尊嚴和幸福,我不想再重復過去的話,我只是說如何讓人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2月28日《人民日報》
所謂幸福,準確地說,應該叫“主觀幸福感”,就像溫總理所說的“舒心安心放心信心”,都是一種心情和感受,聽后讓人感到溫暖人心。記得有一首詩中這樣說:我們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我想,當“幸福”這個詞成為當前各級領導口中的熱詞的時候,說明我們的政府,我們的決策更加地貼近了它原有的出發點。
幸福必須以尊嚴為前提。對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在《以自由看待發展》中,曾這樣闡述:“追求人的自由的增長是經濟發展的良心。”但是一直以來,我們的思維習慣是從政府的角度來看人民的幸福,比如說,政府做了哪些讓民眾幸福的事,小到工程建設,年節慰問,大到GDP,人均消費指數等等,但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幸福,是由人民說了算的,不是說你做了什么讓我幸福的事我就幸福了,而是我自己認為幸福才算幸福。試想,面對跋扈的權力,人民連尊嚴都不保,何來幸福?因此,幸福需要權力的謙恭與自抑。我們的一切權力都來自人民,必須服務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監督。政府出臺的每一項政策,制定的每一個舉措,都應該尊重人民意愿,體現人民要求,為人民利益服務;衡量政府一切工作的尺度,都要看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只有時刻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才是人民的政府!才能為人民創造幸福,才能使“舒心安心放心信心”擁有制度基礎。
當然,幸福不是光著身子曬太陽,不是等著天上掉餡餅,更不是只講享受而不去奮斗,而是要在充分尊重人的尊嚴的基礎上,切實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的公正與和諧。工作、收入、福利保障、醫療、教育……等等這些是否給力,都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是否“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這就是幸福的基礎和底線。因此,讓人民幸福,就需要我們各級政府積極努力,更多地增加促進幸福的因素,盡力地消除制約幸福的因素。
當前,各地都陸續出臺了“十二五”規劃綱要,從提高人民收入、保障人民權益到公正規范行政行為,完善平等公共服務,等等。這些與“讓人民幸福”相匹配的各項措施都更加具體,而且注重細節全面,如果缺少對人民幸福的真心關切,真正重視是不可能做到的。我想,當所有的檢驗標準以人民的幸福為基準點的時候,我們的人民就一定能“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人民的幸福生活便不會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