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見到張立國老先生之前,我已經見過不少藝術界人士,各個年齡階層都有。也曾探討過藝術問題,每一個階段的人也會有他們自我的理解。藝術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你常常可以透過作品來感知一段歷史,也可以透過作品去貼近創作者的心靈。
張立國,1939年生人,1965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和個人畫展,并曾發表過多篇論文。他不僅僅見證了幾個時代,更可謂見證過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繪畫于他,一直不過是年少時最初的夢想而已。
最初的夢想
張老先生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因為中國美術館一連幾日的畫展,為了方便也與妻子一同搬至附近的華僑大廈之中。宣傳的小冊子中,密密麻麻地是他的作品,隨意地翻看幾頁也仿佛能看出作品中的細膩變化。
履歷上顯示張老畢業于油畫系,介紹中又寫道他的水墨畫個展曾分別在德國法蘭克福和中國廣州展出過。你知道藝術是相通的,可是水墨和油畫在你心里還是有著巨大的落差。
“我小學升初中的時候,在哈爾濱的書店里看到一套《芥子園畫譜》,當時就非常的喜歡。后來父親把這本書送給了我,我就更是對它愛不釋手,整日臨摹里面的畫。那實際上就是我對繪畫最初產生的喜愛之情,盡管后來上學學習油畫,但是對于中國的水墨畫一直很喜歡,所以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可能在形式上,油畫和水墨畫聽起來是截然不同的,實際上他們都在傳達著社會的成長,在一定階段中,也有類似的概念產生。油畫反映了西方歷史的進程,水墨畫是反映中國的進程,二者并不矛盾。”
“西方可能是更注重比例,中國水墨可能注重意象多一些,這些都不是一定的。隨著我畫得越來越多,發現在油畫繪畫中比例也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主要是要抓住藝術當中的那個精、氣、神,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東西。”
張老說起他少年時對于繪畫的喜愛的時候,眼神中也綻放著一種光芒,思緒也似乎被帶回了昔日的冰城,那個破舊的小書店,幼小單薄的身影沒日沒夜地伏在書桌努力汲取著繪畫中的精髓,雖然物質并不豐富,可精神卻從不孤單。而后我也想起年長許多的哥哥也是如此熱愛著繪畫,不為名不為利,就是那么單純地喜歡著,一張一張地臨摹,也是為了那最初的一份夢想而已。
但如今,仿佛這個時代也變了,大家好像有點急功近利了,繪畫好像不僅僅變成了一種愛好,也更成為一種求生的手段了。對于這種現象,從事過多年教學的張老也有些無可奈何。“其實時代不一樣了,我們那時候如果能有這樣一個機會去學已經非常珍惜了,油畫系總共也不過收20多個人,里面還會分好多方向,可能有的方向底下才有1個或者2個學生。現在大家目的不一樣,但我也不能說這是錯的,只是時代不一樣了。如果真的是喜愛這門藝術,那就不要輕易地放棄,在接觸的過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要知道某個時期的某位畫家代表的是哪個派別,自然而然地會了解藝術史。”
繪畫我了解,市場我不了解
說起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張老靦腆地笑了笑,說:“其實,我并不是很喜歡展覽這種事情,可能我在不同時期留下的作品也比較多,小輩兒就覺得應該有這樣一個展覽,讓大家認識也好,給自己留一個紀念也好。”談話的時候,張老的老伴也一直在旁邊認真地聽著,聽到這里的時候她說:“今年是老頭子的本命年,他是屬兔的。”然后,你也會因此而感覺特別幸福。
如果認真地來看張老的作品,你發現在他人生的不同階段,無論是作品的表現形式還是作品的風格、內容都有著相當大的區別。當然這其中有時代的原因,但也有他個人風格趨于成熟的原因。如果用評論家的話來說,就是張老在90年代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語言,但在張老看來則是時代的發展才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繪畫的藝術語言,那不是他一個人所影響的。
清華美院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這樣評論張立國老先生:“對張立國教授,我印象最深的有三點:他是畫家中的思想者;他的藝術特立獨行;在中國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中,他的‘現代主義’不是舶來品,而是自覺的需要。”
說到“現代藝術”或者“當代藝術”的時候,事實上,如今藝術家們集中在某個區域,更多的也不是在探討彼此繪畫的進程,而是交流時代的感悟。
“在過去的教學中,我也還是以基礎教學為主,因為在學校,我覺得還是要抓住根本的。但是我也希望讓學生可以靈活的掌握基礎,我會將同樣的靜物按照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風格擺成不同的樣子,然后學生也可以通過寫生來更好的理解這些從而找出自己的風格。我相信現在的環境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是會起到一個良好的推動作用的,我也相信現在的藝術家們都是對中國的文化負責任的。是否可以獲得市場的認可,實際上是需要一個機緣和耐心的。市場這個問題,現在是經濟社會了,藝術家也需要吃飯,所以考慮這些也是必然的。但我也不了解現在的市場需要些什么,我只是一個老頭子單純還喜歡畫畫而已。”
就我曾經接觸的很多藝術家來說,不同時代的確造就不同藝術家,無論70后還是80后甚至以后的90后00后,都用他們對于藝術的不同理解,通過不同方式來表達他們的心聲。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行為藝術等新型藝術的產生,也讓藝術市場愈加活躍。并且,藝術家們也似乎不再是曲高和寡,甚至也走近了我們的生活。我把我看到的這些現象都一一告訴張老,他也點點頭表示認可,然后又說:“現在的時代真的是很好,和我們當時都不一樣了。不過做藝術還是不能太功利,也不能不理性,如果喜歡就一直堅持下去,也一定會有所收獲的。老百姓越來越認可,這也很好。”
愛畫畫的老頭
對話過程中,你聽到最多的就是張老對繪畫藝術的喜愛,他說的最多的也就是他對于繪畫的感悟,無論是油畫還是水墨,他只是單純地喜愛繪畫而已。因為喜愛所以臨摹,所以愿意不斷汲取與吸收。他說自己可能在工作上也不是特別的先進,教學也不一定可以讓學生多么的喜歡,也許不是個“積極分子”但是他就是喜歡繪畫,一直都喜歡而已。
如今他已經都是白發蒼蒼,身形也不那么健碩,遠比不上年輕人朝氣蓬勃,因為展覽搬至附近也是考慮到了身體的原因。但是有時候可能我們已經忘記了自己年少時追求的是什么,是否也曾為了某件事廢寢忘食想要把它作為自己終身的理想,可后來又因為種種的原因而不得不放棄。看到這樣一位老人,依舊忠于自己最初的夢想,也不求太多名利,只是因為喜歡就無怨無悔,我想你也一定會有些感動。直至今日,即便他也許經歷過什么,被誤解被扭曲,他的畫筆也依舊沒有停止,對于繪畫藝術的追求也依舊沒有放棄,那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回頭看看自己的路,到底放棄了什么,是否又獲得了真的快樂?
我想,他只是一個愛畫畫的老頭,或許也還是一個少年,因為有夢,真的永遠不老,因為熱愛,也永遠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