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明確指出,認清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地位,要求把水利工作擺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我國金融業也必須要把扶持水利建設放在突出扶持的位置,更好地服務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
金融業必須要把扶持農業、扶持水利改革發展放到突出的位置。《決定》指出,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建設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金融業(包括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租賃業等)均應圍繞中央提出的重點任務,力促水利建設的快速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此外,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確實還關系到金融的穩定,因為金融穩定的基礎是農業。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世界大國,我國的糧食供給必須要靠自力更生實現供給。只有農業持續發展了,市場物價和金融才能穩定,人民幣也才有可能保持持續穩定。
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引導信貸資金投向農業水利建設領域。為此,可采取財政貼息和財政最后承擔貸款損失風險的政策(或采取由保險公司開辦保險承擔風險政策),把商業銀行擁有的信貸資金引導到扶持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上來,為確保農業豐收打下扎實的基礎。據有關部門披露,我國18億畝土地中,高產穩產田不足三分之一,中低產田至少有12億畝,改造每畝中低產田按投入2000元計算,僅農田改造這一項大工程就需要投入2.5萬億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此提出,要多方籌集資金,才能搞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金融部門是負責籌集合理運用資金的部門,一定要把資金統籌運用到農田水利建設和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體經濟建設上來。
要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扶持農業發展、扶持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主力軍作用。據央行農村金融服務小組2008年提出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披露,農村信用社2007年底涉農總貸款余額為16746億元,占整個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總余額的27。4%,充分表明農村信用社占據服務“三農”的主力軍的重要地位。為此,農村信用社涉農貸款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要增加扶持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貸款的比重,扶持農民發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
對農村政策性銀行給予政策扶持使其更好地發揮扶持水利建設的作用。農發行自2007年開辦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業務以來,取得了不小成績。比如農發行四川分行截至2010年1季度末投放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15億元、小水電項目貸款2.19億元,有力地扶持了四川省水電的發展。在美國,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占農村信貸供給的29%,但我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扶農貸款比重只占21%,低于美國8個百分點,而且沒有開辦7~35年的扶持水利、電力建設的中長期貸款。為此,國家財政要扶持農業發展銀行加大對水利建設的扶持,已是客觀形勢所需。可以考慮采取的方式是:對低息或免息政策項目,政府按事前確定的標準給予利差補貼;政策性虧損由財政彌補;每年依法通過財政預算對其增加資本金,既可增強其發債的信譽,又可增強其對“三農”的農村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扶持。此外筆者還建議,我國財政也應對農業發展銀行采取免交稅收、補貼利差和政策性虧損的政策,以使農業發展銀行能更多更好地發揮扶持水利建設發展的作用。
應充分發揮農業銀行扶持水利建設發展的作用。農業銀行是面向“三農”、服務“三農”的大型股份制國有商業銀行。近幾年來,農行積極創新探索大型銀行服務“三農”的有效途徑,將包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在內的農村基礎設施列為“三農”工作的重點領域和信貸投放重點方向,明確要求各地分支機構加大對耕地連片整治、骨干水利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為主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支持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農業銀行作為大型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前幾年面向“三農”、服務“三農”、扶持水利建設方面已創造積累了諸多的成功經驗,在今后扶持水利跨越式發展中,應利用以往成功經驗,大力發揮金融服務作用。
大力扶持農村信用合作組織,及時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興修水利擴大生產的資金需要。眾多實例已充分證明,農民專業合作社凡是自辦了信用合作,掌握了資金籌集融通權,合作社發展就如虎添翼。比如河北省東光縣的古樹于農民合作社,是從資金互助合作起步。通過資金籌集融通與有效運用,不但有效解決了農業生產中的農機設備更新、農田水利建設問題,信用合作社本身也實現了資金運營和生產運營的雙贏。經濟金融領導部門應下決心狠抓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信用合作這個重要環節,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歸根結底還應依靠億萬廣大農民群體。
健全農村保險體系,彌補農業巨災損失,解決金融機構擔憂“三農”貸款風險大、不敢貸款問題。2010年4月,銀監會和保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合作的意見》,對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合作遵循的主要原則、合作內容提出了具體建議,這個合作意見如能得到切實的落實,就能解決金融機構對“三農”和扶持農村小型水利建設的融資難問題。我國是—個多災害的國家,據專家測算和民政部門統計,每年自然災害給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600億元以上,常年受災人口達2億多人次。但是,在巨災防護體制上,我國自然災害的平均保險賠付率還不足損失額度的5%,與全球平均36%、發達國家60%以上的水平相差甚遠。目前我國巨災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是,政府包攬型的巨災處理模式,給政府財政預算構成較大沖擊,容易影響國家財政的可持續性。保險公司還在巨災保險職責之外。這次《決定》提出洪水保險的要求,為我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吹響了進軍號。有關部門應盡快制訂巨災保險法律法規,盡快建立國家巨災保險制度,建議國家財政在每年財政預算支出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巨災保險保障基金”,交由指定機構管理和運行,建立規范的基金管理使用辦法,在政府作為巨災“最后再保險人”時發揮作用。保險公司也要盡快建立“巨災責任準備金”制度,以應對洪水等巨災理賠。
發揮資本市場在支持水利跨越式發展中的作用。《決定》要求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水利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水利建設中的大中小型水庫、南水北調工程和生產水利設施的企業的發展均需要巨額的中長期資金支撐。我國的資本市場要適應國家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決策,理應通過資本市場擇先為符合條件的水利企業、大中小型水庫建設、南水北調工程籌措中長期資金,也可提倡允許發行水利建設產業基金進行快速籌資,以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促進水利發展的積極作用。
金融租賃業要盡快推出發展大中小型水利設施的融資租賃業務,扶持農村水利建設。《決定》要求“探索發展大型水利設施的融資租賃業務”。融資租賃作為一種創新的融資模式,將信貸、貿易、租賃融為一體,為農業、國營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中小企業開拓了一條高效便利的融資渠道,也降低了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我國工銀租賃、華融租賃等12家金融租賃公司(總資產已達2300億元)要適應國家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商機,盡快擇先推出大中小型水利設施、節水滴灌等設施的融資租賃業務,以促進將中低產田改造成為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以保證糧食增產增收。
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要積極推進金融服務產品創新,以更好扶持推動水利發展。《決定》要求金融機構“積極開展水利項目收益權質押貸款等多種形式融資”,這是十分正確的。金融機構在促進水利建設中,根據水利建設中融資多樣化的需求,創造多樣化金融服務產品,服務水利建設的資金需要,及時緩解其資金周轉的困難。此外還要發揮城市所有商業銀行扶持城市生產水利設施企業的作用,為其加快生產大中小型水庫的水利設施和農田水利設施、農田節水滴灌設施等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