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了空前的負面影響,嚴重打擊了消費者信心。后危機時期,消費者信心仍未恢復,國際貿易市場的買方格局進一步強化。我國作為出口量大、出口產品結構相對單一的貿易大國,面臨的貿易形勢非常嚴峻,主要表現為宏觀層面的貿易摩擦加劇,微觀層面的更多進口商為緩解自身資金周轉壓力和減小結算成本,拒絕開立信用證,堅持采用賒銷、承兌交單等信用貿易結算方式。
這種貿易結算方式的變化,一方面,催生了出口企業對國際保理業務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機對市場信用造成的負面影響在短期乃至中期內難以徹底消除,保理業務參與者間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有增無減,甚至有導致保理市場失效乃至失靈的可能。由此,如何規避及分散風險,滿足出口企業需求,加快國際保理業務發展,幫助我國外貿企業順利度過這一特殊時期,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后危機時期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發展形勢
發展機遇
國際保理業務的功能是為幫助企業獲得發展資金或緩解資金鏈壓力而提供專業賬目管理或財務咨詢服務,減小客戶信用風險或交易風險,將客戶從繁重瑣碎的催收應收賬款事務中解脫出來,并幫助其獲得銷售信息、擴大產品銷路。
后危機時期,我國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出口企業面臨的資金鏈壓力非常大:一方面,進口商堅持賒銷,延長還款期,加重了出口企業面臨的進口商信用風險、匯率風險、賬務管理成本和賬款催收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可抵押資產,中小出口企業很難通過傳統貸款模式從銀行獲得貸款。而國際保理業務由于可以為出口企業承擔100%的壞賬擔保,并且無抵押地為出口企業提供應收賬款承購服務(融資服務),正好可以解決出口企業面臨的困境。因此,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潛在市場需求巨大。從我國保理業務的成交額變動來看,這一潛在需求正在快速地轉變成現實需求。
據國際保理商聯合會(FCI)統計,2009年,我國保理業務成交額達673億歐元,比2003年增長了646.6億歐元,占全球保理業務成交額的比重由2003年的0.35%提高至2009年創紀錄的5.24%。雖然上述數據中包含國內保理的數據,但從我國出口企業對國際保理業務的需求和我國商業銀行爭相開展國際保理業務的供給情況來看,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的發展前景非常可觀。
面臨挑戰
盡管國際保理業務有望迎來新的增長,但是,后危機時期的信用重建還有待時日,市場風險和交易風險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以信用貿易結算為基礎的國際保理業務發展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在保理業務中,為控制風險,保理商需要核定的額度包括兩方面:一是進口商信用額度,即保理商核定的、承擔進口商信用風險的限額;二是融資保理項下的出口保理融資額度,即出口保理商受讓應收賬款后發放融資款的最高限額。這兩個額度共同構成了保理商敘作國際保理業務承擔風險的上限,而其能否準確地反映進、出口商的資信情況是保理商能否對保理業務風險進行有效控制的關鍵。也就是說,保理商對風險的控制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其他保理業務參與方間的信息對稱程度:信息對稱程度越高,保理商敘作保理業務的風險越小,保理市場交易成本越低,越趨于帕累托最優;信息對稱程度越低,則保理市場中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越多,市場越趨于失效甚至失靈。
具體來說,在保理業務中,出口保理商、進口保理商相對于進口商,出口保理商相對于出口商,出口保理商相對于進口保理商,都必然地處于信息劣勢。前者都不可能比后者更了解其經營能力、管理水平、財務狀況及應收賬款存在的瑕疵等風險特征。因而,在后危機時期,在市場信用沒有完全恢復、信息不對稱程度有升無降的情況下,出口保理商所面臨的來自進口商、出口商、進口保理商的信用風險都有增無減,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進口商信用風險。后危機時期,進口商可能因自身的資金短缺或交易商品市場價格下跌等原因而不能或不愿履行付款義務,導致保理商已承購的應收賬款債權無法實現。
第二,出口商信用風險。后危機時期,不僅仍存在著因出口商未按要求履行交貨、運輸等合同義務,進口商拒付,從而導致出口保理商面臨向出口商已支付的應收賬款承購款無法收回的信用風險,而且還存在著出口商因資金周轉困難,拒不返還進口商間接付款款項的風險,甚至還存在著出口商虛開發票或高開發票,騙取保理商融資的欺詐風險。
第三,進口保理商信用風險。后危機時期,一是存在著進口保理商因發生財務危機,喪失清償能力,在進口商不履行付款義務時,不能履行壞賬擔保責任的風險;二是存在著進口保理商刻意取消或調減信用擔保額度,拒絕或拖延履行擔保付款責任的風險;三是存在著進口保理商在收到進口商付款后,拒不將款項支付給出口保理商的風險。
后危機時期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發展對策
從后危機時期國際保理業務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現狀出發,我國保理商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推動國際保理業務的發展。
建立健全風險控制及業務管理制度
國際保理業務涉及的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操作風險與市場風險。其中,信用風險是國際保理業務在后危機時期面臨的最主要風險,也是保理商進行風險預測與控制的關鍵。信用風險幾乎存在于國際保理業務推進的各個階段,并可能直接導致保理商已付出對價的債權無法實現。
當前,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規定,我國可開展保理業務的主體在嚴格意義上只能是商業銀行。商業銀行要有效防范國際保理業務信用風險,應至少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風險控制流程及管理體系建設,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和風險評價體系,針對國際保理業務制定專門的管理辦法和建立內部控制制度。二是加入國際行會組織,如FCI和IFG(國際保理商組織)等。通過其提供的內部信用評級,選擇資信好的會員為進口保理商,糾正由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進口保理商、進口商信用風險。三是在利用外部平臺獲得進口保理商資信情況的同時,通過內部授信,評定進口保理商額度,將與進口保理商的交易控制在對其的授信額度內。同時,根據從國際保理行會組織、保理同業組織、同業銀行等多種渠道所獲取的進口保理商財務狀況的變動情況,定期、不定期地調整對其的授信額度,最大限度地規避進口保理商信用風險。四是加強信用評級工具的研發與應用,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提高對出口商的貿易背景、償債能力及發展前景的調查與評估能力。以便既能在出口保理項下對出口商的資信進行全面評估,又能對融資保理項下的融資額度進行嚴格審批,對出口商信用風險實行嚴格控制。
同時,對于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保理商也應采取相應的對策加以防控。針對操作風險,一方面,保理商應制定、完善相應的操作流程,防范由于制度空白造成的操作失當。另一方面,應加強對操作人員的培訓與教育。不僅要加強對操作人員的業務培訓,而且要加強相應的思想政治與職業操守教育,降低現有制度下“人的因素”造成的操作失誤的發生概率。對商業銀行而言,為全面防控保理業務的操作風險,還應在承擔保理業務的部門、內控部門及信用管理部門間建立暢通的溝通與合作通道,對操作風險進行監督、檢查與全面控制。針對市場風險,保理商應通過加強凈利息收入敏感性分析、利率重定價缺口分析及外匯風險集中度分析等,加強對保理業務市場風險的監控;同時,還應通過開展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期貨交易和外匯期權交易等方式對沖市場風險。
加強產品創新
國際保理作為一種綜合性金融產品,本身可以被細分成多個業務品種,并且圍繞應收賬款轉讓的程序、授信額度的占用甚至保理業務的啟動環節,還可以設計出更多的新型金融產品。隨著我國保理市場準入的逐步放開,國內市場的競爭必將日趨激烈。圍繞客戶需求設計各種新型保理產品并不斷提升產品創新的速度,將成為我國保理商提升競爭力,應對競爭性群體壓力的根本之策。為此,商業銀行一方面應完善研發隊伍培育機制,增強研發隊伍的穩定性;另一方面,為避免因內部機制不暢導致產品創新遲延,商業銀行還應加強對保理產品創新工作的組織、安排和整合機制建設。
培養專業人才
國際保理業務跨度大、周期長、綜合性強,兼具國際結算、貿易融資、應收賬款管理、催收、信用擔保等多種功能,涉及國際貿易、金融、法律、計算機等多個業務領域,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后危機時期,要加速推進國際保理業務發展,必須培養高水平的保理業務從業人員,將人才引進與自主培養相結合,加速保理人才隊伍建設。
具體來說,我國保理商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引進國外保理研發、管理人才。我國保理商可以通過提供優惠的待遇與工作條件,引進一部分優秀的國外保理研發、管理人才,借鑒國外經驗,提高自身保理團隊的研發及管理水平。二是派員參加培訓,了解業務發展動態,學習業務理論及實踐知識,培養自己的保理業務人才。三是借助中國銀行業協會保理專業委員會等同業交流平臺,定期召開研討會,進行業務磋商交流,促進中資保理商從業人員素質的整體提高。
(作者單位:大連銀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東北財經大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