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戰略思想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明確于90年代后期,并在2000年3月召開的九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以國家戰略形式正式提出,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明確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2010年10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有利于改善當地民生的項目合作?!?br/> “走出去”戰略的主要內容是:第一,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通過合資、合作、控股等形式“走出去”,利用國外各種資源優勢增加生產效益,逐步形成一批實力較強的跨國公司。第二,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企業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交流和合作。“走出去”不僅包括對外投資,而且還包括開展各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如對外設計咨詢、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等?!白叱鋈ァ睉鹇缘倪@一內容實際上是國內過剩生產能力向國外轉移的反映,它既可以緩解國內市場上的過度競爭,突破需求限制對企業發展的束縛,也可以為我國集中精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比較寬松的環境。
以上內容實際上講的是實體經濟的“走出去”,這一戰略實施以來,中國企業在國外可謂是碩果累累,在為企業本身創造收入的同時,也為國家積累了外匯儲備。截至2010年末,中國外匯儲備達到史無前例的28473億美元。如此規模的外匯儲備給中國經濟帶來兩方面的壓力:對內通脹壓力和對外人民幣升值壓力。如何有效利用外匯并使其保值升值是亟需解決的一大問題。與實體經濟大踏步“走出去”相比,金融業走出去明顯滯后。
2010年財富管理行業“走出去”的主要方式及表現
主權財富基金:境外投資扭虧為盈
2007年9月29日,國務院批準設立了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中投公司”),注冊資本金為2000億美元。在中投公司2000億美元的注冊資本金中,用于境外投資的部分略高于50%,其余部分則通過中央匯金公司投資境內金融機構。這兩類投資業務彼此完全獨立。
在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中投公司很多海外投資出現虧損,這既有全球經濟較差的外部因素,也不乏中投公司不熟悉海外投資規則的內部因素。但作為一只規模龐大的長期投資基金,其初期的局部浮虧還是可以理解的。
2010年7月29日,中投公司發布了自成立以來的第二份年報。2009年全球新增投資總額580億美元,200468b8d13a7ce86c086dec6bb599aaacf9年境外全球投資組合回報率11.7%。境外投資回報與中投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中央匯金公司的收益率合并后,中投公司為股東實現了12.9%的總資本回報率。與2008年相比,2009年年報的最大亮點是境外投資扭虧為盈(2008年境外投資收益率為-2.1%)。
從區域上看,北美地區是其投資重點,投資比例約占全球投資的43.9%,其次是亞太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占比約為28.4%)及歐洲(占比約為20.5%)。從投資策略上看,總體風格相對謹慎,2009年全球資產分布表顯示,公司的股權投資占比是36%,固定收益類占比是26%,現金和現金產品占比是32%。從投資方向上看,其主要投資品種是公開市場股票和債券,其中,摩根士丹利和加拿大最大的礦業公司泰克柯占其美國股市投資總額約55%。
總體來看,盡管出現波折,但中投公司還是很好地把握了其成立宗旨——實現國家外匯資金的多元化投資,獲取風險調整后的長期投資回報。在其今后的投資過程中,有兩點不容忽視。第一,作為國家主權財富基金,其海外直接投資面臨的政策風險較大,大部分投資是通過外部管理人進行間接投資,自營比例較低。第二,人民幣匯率彈性加大以后,若人民幣加速升值,將大大抵消部分盈利。
QDII:翻身之年
相比于中投公司國家主權性質,QDII與普通投資者更為貼近。QDII可以作為普通投資者分散投資風險,獲取境外經濟復蘇所帶來資本增值的主要渠道之一。在經歷前兩年的低迷甚至嚴重虧損后,2010年的QDII類產品得益于境外資本市場的強勁上揚而迎來一場翻身之戰。
在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經濟在2010年快速復蘇,為全球所矚目。然而,中國的A股市場卻在全球主要市場中表現最差。上證綜指2010年全年共計下跌了469.06點,跌幅為14.31%,深證成指共計下跌1241.42點,跌幅為9.06%,可謂幾乎“熊冠全球”(見表1)。
境外股指的強勢為QDII打贏翻身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條件。據金融產品中心統計,截至2010年12月31日,33款中資銀行系QDII類產品中,有17款產品浮盈(單位凈值等于或超過1)。其中,單位凈值最高者為交銀環球精選基金(1.594),剩余產品的浮虧比例絕大多數控制在10%以內。2010年QDII取得的成績讓投資者認識到其分散風險與資產配置功能,前期的暴虧既有基金經理個人理財水平問題,也有外部市場自身表現因素。
結構類理財產品:掛鉤黃金居多
結構類產品是為滿足投資者特別需求、運用金融衍生工具及金融工程技術設計的一類金融產品,其收益與一種或幾種市場標的掛鉤,如股票、基金、指數、商品期貨、外匯、利率等。結構類產品多數由外資銀行(中國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將募集資金通過該行的海外聯行購買標的資產,于到期日按照既定的結構化支付條款向投資者支付本息。
2010年,先有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后有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加上局部因素(如朝鮮半島沖突),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扶搖直上。其中,國際金價在避險需求及買方市場的推動下漲幅靠前。倫敦黃金現貨價格在2010年期間攀升313美元,漲幅達28.66%。受此影響,黃金類銀行理財產品也備受推崇。據金融產品中心統計,2010年全年,商業銀行共發售掛鉤單一黃金價格的結構類理財產品19款。其中,看漲型產品15款,區間型、看跌型產品各2款。從產品支付條款設計來看,各商業銀行心照不宣地選擇在保本或保證最低收益(一般低于1%)的基礎上支付投資者一定的標的資產波動帶來的溢價收益。保本條款的設計維護了投資者的利益,避免了標的資產過分波動帶來的投資本金的損失,但投資收益上限的設置亦違背了結構類產品“在規避高風險基礎上搏取高收益”的設計初衷。從一年期投資期限的12款產品來看,僅2款產品的最高收益率超過10%,其余10款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均在6%或更低(這當中不乏委托幣種為澳元這種高息貨幣的產品),與同期限同幣種的普通類產品收益相比并無明顯優勢可言。
在中國,海外金融投資的渠道比較有限。境內居民直接投資海外股票、債券、商品、基金等仍受諸多限制。結構性投資為國內投資者投資海外金融市場提供了更多有效渠道。很明顯,在經歷金融危機后,商業銀行在設計結構類產品時有所顧忌,設計風格更趨向于保守。今后,商業銀行在維護投資者利益(如設置保本條款)的同時,可細化多個風險溢價區間,凸顯出結構類產品自身魅力。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在選擇結構類產品時,先要對標的資產的走勢有一定的預期,然后仔細閱讀支付條款并與自己的預期對照,須知“標的資產走勢與支付條款吻合度越高,收益率越高”。
外幣理財產品:中行一枝獨秀
相對于結構類產品掛鉤境外風險資產不同,此類產品更多地掛鉤境外固定收益類資產,與之相對應的是產品收益相對固定。目前,此類產品中最為成熟且最為系統的是中國銀行的“匯聚寶”類產品。
中國銀行每周發售一定數量的“匯聚寶”類理財產品,設計風格較為相似。產品募集資金納入該行資金池進行統一運作管理,投資于公開評級在投資級以上的債券、票據、拆借等國內外金融市場工具。以2010年最后一周為例,12月30日,中國銀行發售10款“匯聚寶”產品。這10款產品有如下特點:第一,委托幣種多樣化,有美元、港幣、英鎊、歐元、澳元;第二,設置保本條款,到期本金安全;第三,投資期限分3個月和6個月,在同幣種前提下,期限越長,收益越高;第四,認購起點金額呈階梯型,以美元為例,起點金額分7500美元與30000美元兩種,對應的收益率也有差別。
中國銀行每周發行的“匯聚寶”類產品幣種、期限、起始金額靈活多樣,為投資者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余地。在購買該類產品時,投資者應注意國際固定收益類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及匯率風險。
對于未來財富管理業“走出去”的五點建議
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自“走出去”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實體企業走出去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加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越來越高。目前,人民幣走出去最實際的措施是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設。自《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簽署以來,香港的人民幣交易量激增。據香港金管局數據顯示,由于企業客戶收到與貿易相關的人民幣款額不斷上升,截至2010年11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增加至2796億元。2011年1月13日,央行發布了《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允許境內企業使用人民幣資金通過設立、并購、參股等方式在境外設立或取得企業或項目全部或部分所有權、控制權或經營管理權等權益的行為。此舉將導致一些大陸企業將其資金投入香港市場,推動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進一步擴大。
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一部分,政府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方面已經給相關企業相當大的自由度。中國銀行美國分行允許美國公司和個人通過在該行的賬戶買賣人民幣。此舉在拓展人民幣海外業務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由于人民幣幣值穩定,我國周邊地區人民幣實際流通量較大。未來,在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基礎上,可商討在上述國家進行人民幣直接投資,承諾對這些國家可以按照銀行間外匯市場匯率把人民幣資產最終兌換成美元或歐元,使人民幣在小范圍內具備儲備貨幣功能。
完善我國海外投資的法律體系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完整、全面規范海外投資行為的法律。立法滯后造成多頭管理、責任不清、監管不力等體制性問題,這不利于我國對海外投資進行統籌規劃,影響了“走出去”戰略的有序推進。應盡快制訂相關法律,將現有的海外投資政策和條例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資的制度保障體系、監管和調控體系、金融支持體系以及市場服務體系。對中國海外投資方向、投資主體、投資方式、組織結構、地域分布、產業布局、金融支持等進行法律上的規范和指導,同時加強對海外投資市場經營秩序的監管,避免惡性競爭。
有條件地區探索直接對外投資
在這方面,溫州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溫州經濟基礎雄厚,資本實力強大,且具有較強的紀律性,溫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溫州的民間流動資本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第二,溫州具有個人境外直接投資的巨大潛在市場需求;第三,溫州具有改革創新的傳統優勢,同時有 “海外溫商”、“境外商品城”、“境外經貿合作區”等資源優勢。
2011年伊始,溫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印發《溫州市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方案》(簡稱《方案》),該《方案》實際由溫州市政府牽頭,結合自身優勢,為實力雄厚的溫州資本探索建立境外直接投資的渠道及具體方案。
《方案》限定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規模:個人單次境外投資額不超過等值300萬美元,年度總額不超過2億美元。多個投資者共同實施一項境外直接投資的,投資總額不超過等值1000萬美元。對于投資領域,《方案》對投資境外實體產業開了綠燈,但仍嚴禁涉足股市和房地產。
近年來,溫州資本背上了炒煤、炒房、炒大蒜等罵名,《方案》的出臺表明政府已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為實力雄厚但又苦于沒有投資渠道的溫州資本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但這些資本走出去之后,在境外能否真正投資于實體經濟有待于觀察,若在利益驅動下進入境外股市、樓市并“興風作浪”,其面臨的政策風險將遠大于國內。
鼓勵中資銀行開拓海外市場
相比國內其他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海外擴張的步伐明顯更大。近年來工行先后收購了印尼和泰國的多家小型零售銀行。2011年1月17日,工行在法國巴黎、比利時布魯塞爾、荷蘭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米蘭和西班牙馬德里的五家分行同時開業。2011年1月23日,工行宣布將收購美國東亞銀行80%的股權。此次收購是中資銀行對美國商業銀行的第一次控股股權收購。
與國外同行業比,我國銀行業國際化的程度還是明顯偏低的,海外業務的收入占比不高。商業銀行“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具有“先頭兵”的意義。中資銀行通過在境外新設網點和開展跨國并購業務不僅能夠增強海外競爭力和影響力,一方面可以為境外中資企業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務,實現銀企戰略合作,另一方面也可為其他金融業在海外市場運作提供平臺。除此之外,中資商業銀行應在遵守所在國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積極開拓當地市場,熟悉國際規則、業務運作和市場走勢。避免商業銀行境外網點“只開張不營業”的尷尬局面。
鼓勵中資銀行開展創新業務
目前,中資銀行主打普通類銀行理財產品業務,在結構類產品的設計上更多是模仿外資銀行,創新能力不足。這一方面源于政策面的壓力和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滯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資銀行海外投資經驗的欠缺。中資銀行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應開展業務創新。設計出多品種、多層次產品供市場選擇,在吸納客戶的同時也優化自身的盈利模式。
?。ㄗ髡邌挝唬褐袊缈圃航鹑谒鹑诋a品中心)